【摘 要】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建筑設計水平的提高,幼兒園的建筑設計水平也有了明顯的進步。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活、學習、成長的環境,不僅是家長與幼教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建筑設計師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通過對幼兒在活動空間的特征、年齡結構的特征和個性化活動分布特點的分析,著重對幼兒園的建筑設計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和總結,最后提出改進設計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建筑;設計
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很多開發商在設計住宅區時都將幼兒園列入其中,幼兒園建筑也因此得到快速發展升級,在技術含量、安全設施、建筑環境、形式風格等都有了較大改善。同時、幼兒園建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例如活動空間的設計,年齡與成長的適應性設計,個性空間設計等等。
一、幼兒園建筑的內容與需求
1.幼兒園場地的特點
我國規定,,幼兒園的單個班級活動場地和室外公共場地面積不應小于60平方米。如果活動場地面積受限,客觀條件不允許時,可利用建筑物面積做活動場地,但應有防護措施,例如陽臺。班級活動場地之間應采取分隔措施分隔。共用場地一般設在樓、院口處,但一定注意不要設在機動車行駛的通道上。幼兒園教室嚴禁設在車庫樓上,或是樓宇地下室。幼兒園的綠化嚴禁種植有毒、帶刺等危險植物。
現在的新的大樓盤開發商一般都會在小區中建立幼兒園,幼兒園是開發商建樓時的附屬建筑,所以往往規劃設計時用的場地是樓宇之間的中空地帶,也得不到開發商重視,設計用地多為邊角、不規則地形,對于交通安全與消防安全等用地也考慮不足,對孩子設置的活動空間也不足。
2.幼兒園教室內空間設計
室內活動空間,主要包括班級室內活動空間及室內公共活動空間。室內公共活動空間主要包括公用活動室、多功能廳、音體室和室內中庭、走廊等空間。班級室內活動空間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用房,它為幼兒提供娛樂、生活、休息的空間,是提供給以班級為單位的幼兒使用的空間,幼兒教育一半以上的時間在班級活動空間中度過,因此班級活動空間是幼兒園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空間。班級活動空間包括幼兒活動室,休息室,盥洗室等。
另外還有室內公共活動空間,包括多功能活動空間,中庭活動空間,室內走廊活動空間等。多功能活動空間可以開展親子活動、多班級幼兒活動等等活動。中庭活動空間具有交通組織的功能,可以合理的利用家長接送孩子以及孩子去戶外活動時的時間。走廊主要供人行走通過,同時走廊還是內部活動空間體系組成的重要部分。
3. 供應用房與服務區用房
幼兒園供應用房與服務區用房包括: 廚房、洗衣房、倉庫等。作為建筑設計,這部分內部空間的布局和交通是最主要的問題,既要做到平面布置流線流暢,又要做到互無干擾避免人流穿插。服務用房區域和生活用房區域應完全分開,出入口也需單獨設置。
服務用房包括醫務室,晨檢室,隔離室,教職工辦公室,教職工衛生間,值班室。值班室需設置在主要入口處,值班室內宜設置小型廁所,值班室的門宜設置成大面積玻璃的門聯窗。醫務室和晨檢隔離需相鄰設置,并與幼兒用房有適當距離。
4.立面造型設計
幼兒園與其他社會性建筑不同,它是讓孩子活潑成長的場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成長與童心,要充滿童趣,富有想象力。立面色彩的選用要做到既生動活潑又不能太復雜。色彩應多選用紅、藍、黃等鮮艷、明快、活潑的色彩,利于放松兒童的情緒。立面的結構設計應做到不瑣碎,應考慮到周圍環境、光線與環境色的協調。從立面造型的角度上來看,幼兒園建筑造型應符合幼兒的特點,避免古老呆板的設計。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幼兒園建筑對場所印象有特別的認識,讓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場所。對于室內采光設計也有規定,例如,規范明確要求音體活動室,活動室的窗地面積比為 1/5,寢室、醫務室隔離室的窗地面積比為 1/6。因此,在設計建筑或是室內結構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
二、幼兒園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1.幼兒園人數過多,平均活動面積小
我國規定的幼兒園規范里都有明確的每班人數限制,小班20到25 人,中班26到30人,大班31到35人,但是大部分幼兒園在人數上都有超線,有的私立幼兒園班人數超過四五十人。這樣的人數顯然不能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
2. 活動室面積不科學
我國大部分正規的幼兒活動室面積能夠滿足國家對幼兒園建筑規范的要求,但是與國外幼兒園活動室人均占有面積卻還有很大的差距,對于活動室內的陳列也不夠科學,很多活動室被布置成了整整齊齊的課桌椅的形式,剩余的空間已經不足以提供給幼兒供他們自由活動的需要。并且,我國規定已經限制了現在幼教理念提倡的開放式的幼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上不同班級、年級之間都各自獨立,缺乏讓幼兒之間互動的空間和措施,這些情況應該在建筑設計和使用活動單元時要重點考慮。
3.安全疏散設計考慮不足
幼兒園的最關鍵設計就是安全保護與疏散,對于目前社會出現的極端事件,幼兒園成了國家安全的重點,而大多幼兒園建筑沒有適合幼兒安全逃生與疏散的設計。幼兒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單純依靠教師的組織很難達到對幼兒的保護,目前很多幼兒園小孩的人數都比較多,在幼兒各個班級同時集中共用交通通道,使用建筑中的狹長走廊式的樓梯,容易造成疏散時危險的發生。
4.室內外缺乏聯系
幼兒在各個活動空間之間轉換時過于復雜,時間消耗過長,缺乏共享。造成了教師與教師間,教師與幼兒間,幼兒之間的溝通與聯系障礙。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幼兒對交流產生障礙,教師也難于管理。
三、改善幼兒園建筑設計的建議
1.釋放兒童的活動空間,加大社交活動空間面積的設計
有研究表明,人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從1歲起已經開始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對于情商至關重要。而由于老的觀念認為社交僅僅是成人間的行為,在幼兒教育時,這一方面往往容易被忽視。因國情所致,幼兒在初入園時,都具有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性格大多害羞內向。而這一現象完全可以通過共同的集體生活得到改善。讓幼兒在不受大人的干涉下多與他人溝通,共同做游戲或者模擬現實中一些成人活動,使其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明白集體的意義和遵守共同生活的一些準則,從而逐步培養起社會生活的習慣和態度。
2.補充已有的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
目前國家對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已經跟不上時間與人口的變化,對于二胎政策松動后,低齡人口有一定時期的大幅增長,對于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還用獨生子女時代的要求來規范,顯然不合時宜。例如,現有活動單元的面積指標偏低,活動區劃分不足;活動單元的建筑空間單一,不僅對兒童成長不利,即便是對于兒童的安全也造成影響。
3.增設功能用房
增設功能用房這一項,其目的是根據教學需求,設置大空間的功能用房。在規范中可給出功能用房總的面積指標限定,但具體房間可由學校教學需求確定房問名稱。功能用房的增加勢必會使幼兒園的管理與功能完善,可以提高幼兒園的應急處置能力與教學質量。
4.安全的屋頂活動空間設計
鑒于現在大部分的幼兒園都存在室外活動場地面積狹小的問題,無法在地平面上規劃處應有的足夠的班級活動場地空間,因此,可以采取利用屋頂平臺形式解決這個困難,二層以上班級不方便來回上下的幼兒也可以通過更方便的來到此活動空間,這樣就創造了立體化的班級活動場地。
參考文獻:
[1] 郭曉君等.幼兒園建筑交往空間構成及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1.
[2] 胡思潤.幼兒園環境特征與兒童發展關系初探[J]新建筑.2000.
[3] 張麗.幼兒園建筑空間布局研究――透視素質教育中的幼兒園文化建設 [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6.
【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與探討
• 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