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373-01 在人的一生中,幼兒期是最重要的階段,而幼兒期的
音樂教育對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兒
音樂教育中,幼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提高幼師音樂教育的師范性已成為現代幼師音樂教育的重要課題。
音樂是人類生活的反映,人們用音樂抒發情感,用音樂愉悅生活,音樂能帶給人們美感,使人們獲得高尚的情感。音樂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維、豐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進幼兒智慧發展;音樂有調節情緒的功能,其情感特征能給幼兒增添興奮情緒的積極動力;情緒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但是如何掌握幼兒音樂教育的特點,采取正確的方法,有效地開展幼兒音樂教育,是擺在幼兒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過幾年的音樂教育實踐,我深深感到發揮音樂教育特點,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幼兒音樂教育成敗的關鍵問題。
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達爾文曾說過:"就我記得,在學校期間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入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幼兒對音樂有興趣,這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呢?下面結合平時教育教學工作,談談自己的嘗試:
1.自我實現,提高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的全部藝術就在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只有當幼兒需要的時候,教師的給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老師往往忽視了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給他們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過分地注重技巧訓練。如在學律動時,老師一遍又一遍教
舞蹈動作,幼兒機械地重復學,使本來很好的音樂活動變成了枯燥無味的動作訓練,幼兒的興趣隨著一遍一遍的"不對"聲遞減。其實,在教學中,只要充分調動幼兒的表現欲望,讓他們在自編、自創中探索,產生動力和自信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發展。
2.對幼兒進行合理的教學
幼兒園的音樂教材,無論是歌曲、
舞蹈,還是音樂欣賞、律動,都韻含著一定的教育內容。每當我們拿過來一節課,分析教材內容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徹,才能更好的設計教學活動,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
2.1 情感教育。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目的是為了抒發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所以,我們在演繹音樂作品時,就應該把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充分的表現出來。
2.2 品德教育。幼兒園音樂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讓幼兒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理解其教育內涵,是達到音樂教育目標的根本問題。
例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講述了小烏鴉長大以后不忘媽媽的養育之恩,叼來蟲子為媽媽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對父母長輩的尊重,對自己的父母沒有禮貌。稍有不順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鬧。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著重向幼兒進行了這方面的教育。"連小烏鴉都知道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愛護媽媽,照顧媽媽,拿我們小朋友應該怎么做呢?"這個問題在幼兒之間展開了討論,使幼兒充分認識到了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情感體驗中激發了幼兒尊重他人的行為。
2.3 音樂技能的培養。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首要一點就是對幼兒進行音樂技能的培養。通過啟發引導幼兒積極參加音樂藝術活動,在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美的感受中,培養幼兒對音樂藝術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幼兒主動參與、主動體驗、主動表現音樂的積極性和興趣,發展幼兒對音樂藝術的審美感知能力。
通過教學,教給幼
兒歌唱、韻律活動、音樂欣賞、樂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淺知識和技能,培養訓練幼兒的音高感、節奏感、音樂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樂素質。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表達力及創造力等方面的音樂能力,促進了幼兒音樂素質水平的提高。
通過啟發引導幼兒參加音樂藝術活動,陶冶幼兒的性情和品格,開闊幼兒的音樂視野,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促進幼兒身體、語言、認知、意志、情感及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
3.音樂教育和心理教育統一起來
音樂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由于音樂內在的特點,充分挖掘現有的音樂教育中潛在的心理教育的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音樂教育的各種形式,結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很好地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3.1 加強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主動尋找音樂教育中蘊含的心理教育意義,積極嘗試把二者統一于一個教育過程當中。實際上,傳統的音樂教育內容中本來就有著各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的東西,比如講禮貌、謙讓、合作、互助等主題。教師們應該注意通過演唱和演奏的訓練過程,培養兒童的堅強、自信、合作等優秀的品質,引導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僅僅注意兒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3.2 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音樂修養,提高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水平,更好地引導兒童感受音樂。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它的愉悅身心、調整情緒的作用要通過欣賞者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來實現。要使得音樂教育與兒童心理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音樂教師本身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水平就必須提高,這是二者有效統一于兒童教育過程的前提條件。
3.3 豐富教師音樂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識,具備為每一個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樂活動技能是兒童進行音樂表現的基礎,而從技能上看,兒童間的個體差異都是十分明顯的。另一方面,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同樣存在著多樣性,盡管其中可能有比較統一的傾向性,但每一個孩子的表現都是獨一無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要使音樂教育與心理教育統一起來,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并熟悉每一個孩子、能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癥狀,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樂教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4.設計多種感官語言
體態語:體態語是通過教師的動作、表情傳遞給幼兒、起到互動的作用,教師的臉部表情,向幼兒傳遞著一種無聲的語言,如《有只小燕子》,教師用親切、自然的表情和眼神來教唱,把幼兒帶到溫柔的意境中。又如《春天》,教師用神采飛揚的神態去感染幼兒,讓幼兒感受春天的美好。歌曲《小樹葉》有兩段,第一段教師用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感去唱,第二段教師用堅定地目光表達小樹葉的勇敢,不同的歌曲,教師用不同的情感去演唱,這樣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動作:在每教授一首新歌時,我都會和幼兒共同討論,創編歌曲動作,用動作幫助幼兒記憶,用動作表達情感。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是人性本能最自然的體現。幼兒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受唱歌的樂趣。
達爾克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過程。"音樂是孩子們離不開的伙伴,孩子的發展需要音樂,音樂可以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在音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堅持從培養興趣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精選有趣的教法,讓幼兒多聽多唱多表演,讓幼兒在寬松的音樂環境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勇于嘗試,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有功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評價與研究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生活化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策略研究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