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源自于開放的教育理念,是以個別化學習為前提,是教育教學實踐的一種極好形式,以幼兒的自發活動、自主地參與為特點。和傳統的集體教學活動相比,活動區的活動形式為幼兒提供了一種更為寬松、更適合幼兒特點的活動氛圍,它使每個幼兒都充分動手動腦,并且與教師和同伴相互作用的機會增多,同時也為教師觀察了解幼兒,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提供個別指導創造了條件。通過教師有效指導最終促進幼兒探究、交往、動手、思考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的有效而全面發展。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一種有效途徑,是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去主動練習、操作、鞏固已有知識,獲取新的知識經驗,滿足興趣、好奇心的場所。區域活動的開展效果決定了區域活動是否達到了提高幼兒技能的效果。但是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要通過觀察發現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區域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問題的提出
(一)問題一:區域設置形式化
有的教師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來設置區域和主題,沒有考慮幼兒當時的興趣和需要。因此,無法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區域活動。
(二)問題二:材料投放的隨意性
活動材料單一,不豐富,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無法引起幼兒的操作、探索;材料的投放,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具體發展情況,無難易差異。
(三)問題三:教師指導欠恰當
有的教師對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仍舊以自己為主導進行指導,完全失去了以幼兒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師為了自己的引導而打斷幼兒,反而讓幼兒產生逃避之心。
二、解決方法
1.策略一:設置動態式區域
措施一:圍繞幼兒的興趣愛好,設置區域
蒙臺梭利提出:孩子內在有很多資源,一直想要找機會表達,但總是困難重重,這是由于環境不順,使自己的能力受到限制。
例如:我發現幼兒都喜歡玩娃娃家的游戲,于是我把娃娃家游戲和生活區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小班幼兒在生活區中給娃娃穿衣服、扣紐扣、拉拉鏈,給媽媽串項鏈;中班的幼兒在生活區榨果汁、做水果沙拉、剝玉米;大班的幼兒在生活區系鞋帶、編辮子。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大大增加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措施二:根據幼兒能力的發展,增加區域
幼兒經過一階段的學習,開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們就增添反映幼兒園活動內容的區域。同時小班幼兒非常喜歡模仿生活中的事物,對于手部的動作感興趣,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碗、杯子,讓幼兒練習用勺子、倒水等日常生活技能,還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讓幼兒練習穿衣服、扣紐扣、系鞋帶等。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并能將學到的技能為生活服務。
措施三:根據主題活動的開展,調整區域
區域活動并不是獨立的教育活動,它是幼兒園整體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將區域活動的設置與幼兒園的主題教學進行了有機的結合。
例如:在開展主題活動“我愛我家”的過程中,我們布置了“我們的家”的主題墻,提供了很多操作材料,孩子們可自主選擇來擺放家長的物品和人物等活動,由此來豐富娃娃家游戲的內容。
2.策略二:有針對性地投放材料
措施一:明確材料投放的目的
材料投放的目的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能夠把握孩子的基本特點,考慮孩子在活動中對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機會,發展其大、小肌肉的動作,從而促進身心整體發展。比如提供木珠、紐扣等,讓孩子進行串珠、扣紐扣的練習,提高手眼協調性,同時我們還將幼兒的發展目標與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較確切地對應起來,有目的地引導孩子進入到區域活動中,并挖掘材料在區域活動中的教育作用,進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措施二:體現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我們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注意材料的層次性,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考慮到孩子年齡越小,存在的差異越大。我們在給孩子提供的材料更直觀地體現出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不同層次,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操作材料,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操作過程中,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精細動作的正確性在不同層次上有了提高,也讓每個幼兒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措施三: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導性
蒙臺梭利強調教具設計要具有能夠在視覺與觸覺方面進行檢驗的屬性――“錯誤控制”,引導幼兒在自主的操作中發現錯誤,進行自我糾正。
例如:我們在科學區開展“造雪實驗”活動,需要幼兒用造雪粉配適當比例的水做出雪花。一開始,我們怕幼兒會把玻璃量杯打碎,因此投放的是一次性塑料杯。為了知道到底加多少水才能成功,我設計了記錄紙。可是幼兒嘗試了幾次以后跟我反映說不知道怎么記錄、記錄不精確。于是我開始反思,大班的小朋友是不是可以嘗試使用正規的玻璃量杯來做實驗呢。接著我在科學區投放了玻璃量杯,雖然玻璃制品容易被打碎,但是我事先通過小故事、談話等活動來引導幼兒知道做實驗時要輕拿輕放、愛惜實驗用品。通過實踐,我發現大班的幼兒其實也能做的很好,如果有幼兒用的時候不小心、沒有輕拿輕放,其他幼兒會馬上提醒他“這是玻璃做的,要輕輕地拿,不然會碎的”。這樣幼兒會引導糾正自己、提醒同伴,使自己的行為更小心、準確,不碰撞、不打翻,逐漸地幼兒各種動作更加協調,科學實驗也更準確了。
3.策略三:提高指導的有效性
措施一:觀察在先,針對性強
區域活動中,應改變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職能,教師不應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應成為施令的權威者,而應站在幼兒的角度沉靜、慈愛而耐心地觀察,真正地從觀察中獲取幼兒個體與群體、?h境與材料等準確信息,做啟發者、引導者。幼兒在區角活動的時候,我們就注意觀察,幼兒是否對所提供的材料有興趣;材料所呈現的坡度是否適合孩子的心智水平等,分析孩子達到哪種心智水平,教師如何為該幼兒提供適合的引導幫助或合適他的“最近發展區”的材料。
措施二:把握尺度,指導適恰
在以個別、小組活動為主要特點的區域活動中,我們采用了適時適度的間接指導。如:當幼兒在缺少材料、探索的問題難以深化或發生糾紛等情況下,我們給予及時的支持和幫助。如: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興趣疲勞或沒有成就感時,我們就給予及時的提示和鼓勵。這樣會激起幼兒繼續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措施三:及時評價,調整適度
作為教師我們應以幼兒為主體,通過適當的觀察評價,努力為幼兒創設多方位的教育環境,使幼兒真正地成為游戲的主人。
區域活動水平的提高是增強幼兒水平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所以我們在組織區域活動的時候應該注重觀察,及時地反思在區域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及時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評價】相關文章:
• 當前幼兒園管理現狀探討
• 江西上饒大源鎮幼兒園生存現狀
• 幼兒園大班麥稈畫教學初探
• 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優化策略
• 淺談幼兒園規則游戲
• 農村學前教育布局調整研究
• 充分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幼兒園區域活動
• 幼兒教育中教育游戲的應用
• 幼兒園教學與游戲的融合淺析
• 巧妙利用鄉土資源優化幼兒園活動
• 談如何做好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幼兒園感恩教育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