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把快樂養成習慣
做幼教工作的過程中,有極讓人開心的事情,如孩子們的純真,可愛,無邪;也有很郁悶的事情,如工作壓力大,瑣事太多,勞動強度大等。也許因為這些事情有時使我們煩悶至極,經常感到很郁悶,如果這些情緒只會使我們郁悶倒也無妨,更可怕的是如果控制不好,它會禍及無辜的孩子們。
記得有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我”是主要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情緒,是影響學習氣氛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情緒的對孩子們身心發展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幼兒教師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現在有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首先,幼兒教師要將幼兒園視為特定環境,自覺規范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情緒轉變的心理機制。其次,情緒具有可控性。優秀教師總是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狀態,他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病了,也不在兒童面前表現出來”。當一個教師經常做到只要是處在教育情景中、處在師幼交往中,就主動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自覺地實現情緒轉變,以快樂、飽滿和振奮的情緒去感染幼兒,長此以往,他就可能逐步形成一種特定的職業習慣。
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富于情感的,她的語言中蘊含著教師對幼兒的無限深情與關愛;教師的表情應該是快樂和自信的,這種表情的自然流露猶如甘泉淌入孩子們幼小的心田,強烈地感染、豐富著他們的情感世界。如果幼兒教師平時不善于開發表情資源,不善于在教育活動中恰當地運用表情藝術,她的教育活動就難以深入孩子們的童稚世界,也難以將人類最美好的真情和友愛植入幼兒心靈世界的深處。
總之,擁有工作是幸福的。開放自己,不再以教師和成人的心情為視角,更細心地觀察了解孩子的情感,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成為孩子及時的需要;不斷學習,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迷茫,也不再怨天尤人,我們把工作變成一種追求,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
【幼兒園下學期教育隨筆把快樂養成習慣】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