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育應該把握一個什么樣的度?這是目前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當前,為不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和學前教育機構都開始過早地對孩子進行與其年齡所不相符合的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本文將淺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將初步探討如何避免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關鍵詞】幼兒園;學前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
(一)強調知識的傳輸,淡化游戲性。在幼兒教育階段,知識的傳輸與引導孩子對世界產生認知,應該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完成。游戲是這個階段兒童教育的主要手段。幼兒通過游戲,認識世界的美好,同時經歷身體及心理的成長。這個階段的整個生活內容,應該是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應該是游戲的附屬產品。近年來,幼兒園為凸顯教育的“先進性”,追求學習成效,往往過早開展學前教育,將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提前到學齡前階段。幼兒園的教材難度設置,甚至高于小學低年級。采取的,也是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這無疑是不正常的。
(二)學齡前的教育內容難度過大是一個方面,采取的教學方法往往又與小學階段相同,追求的是知識的難度以及對知識掌握的數量。這個階段的孩子,心智成熟的程度不足,思維方式不適合接受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高難度的運算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沒有學習的必要性。這個階段,幼兒的思維發展方式缺乏的是守恒性。對于運算類的學習內容,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段,才能適應具體復雜的思維操作。幼教階段與小學教育,是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內容有所差別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幼兒園將小學低年級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習的重點,過度強調成績,忽略了這個階段幼兒應該養成的健康心理、行為習慣的教育,使得教育出現斷檔,高分低能兒的培養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如果在學齡前教育階段沒能意識到這一點,勢必為教育留下隱患。
(三)學齡前階段的教育模式,與小學階段應該是有所區別的,但目前很多教育機構往往用小學的學習管理制度來要求學齡前兒童,這樣的管理模式對于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不利的,有揠苗助長的性質。幼兒園采取以班級為單位的管理層次,作息時間也與小學一致,上課、下課,課堂安排也是朗讀、拼音、計算等枯燥的內容。每天按規律上課下課,幼兒還要參加特長班等學習。這樣的學前教育是讓孩子抵觸且疲憊的。
(四)幼兒教育階段,課程安排應該適應孩子的身體發育特點,過緊過密的課程節奏,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育。對孩子的特長培養也不宜開發過早,目前,一些幼兒園為吸引生源,故意制造一些絢麗的噱頭,來博取家長的關注,往往大肆宣傳特色教育的突出特點以及取得的成就。這也是幼兒園創造經濟效益的一種手段。開設的特色班也五花八門:舞蹈、繪畫、音樂、英語、演講、主持、計算、跆拳道等等。幼兒的日程里除了特色班就是特色班,沒有游戲的時間,每天疲憊至極。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根本原因
(一)個人辦園現象普遍,競爭激烈。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幼兒教育的社會需求各有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社會因素影響幼兒階段教育機構的發展,我國的幼教機構也出現了多元化的局面。個人辦園大量涌現,滿足了不同經濟水平的家長的需求。但幼兒園的辦園水平、硬件設施就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個人辦園,緩解了公立園入學難的問題,也解決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送園的需求。但個人辦園的功利性更為明顯。往往存在規模較小、設施簡陋、人員素質低等現象。這樣級別的幼兒園往往不能正常開展科學性的教學活動,職能起到看管的作用。為填補教學內容不足的情況,往往更容易選擇小學低年級的教學內容作為自己的辦園學習內容。也有一部分條件較好的幼兒園由于生源的流失,造成資源的浪費。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許多公立幼兒園、條件好、規模大的幼兒園也在招生及教學內容方面做出調整,只為適應家長的需求。將科學的教學內容設置中夾雜了更多的知識傳輸性內容。使得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界限進一步模糊化。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家長的盲目要求,許多家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焦慮情緒過重,不考慮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水平,生硬地將孩子知識的積累作為衡量孩子成長的指標。 家長的需求影響了學前教育的內容設置。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重視教育,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對于如何教育孩子,家長都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對于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家長的衡量標準往往還是停留在成績是否提高,單位時間內掌握了哪些知識,會做了哪類題目。要求孩子在幾歲的時候,識字水平可以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另外,家長不考慮孩子自身的特點,往往將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過孩子實現自己夢想,從而要求孩子去學習自己并不擅長的東西。家長不切實際的夢想往往使孩子吃力地學習自己并不感興趣、在日后的成長中也不會出成績的一些內容,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
(三)目前,中國選拔人才的方式還是高考制度,無論是小學階段的學習還是中學階段的學習,都是為了沖刺高考。雖然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之路,但絕大多數的家長還在為使孩子能夠順利考上大學而做提前的各種準備。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之下,各個學齡段都追求升學率、高分數是難以避免的。
三、如何糾正小學教育學前化現象
(一)培養學前教育的正確理念,對幼兒園的課程設置進行干預。幼兒教育的監管力度不足,現在的學前教育的監督機制不成熟。對于幼兒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都不能有完善的監管。
(二)從家長的角度提升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水平。使家長的正確觀念影響幼兒教育的發展方向。家長對于孩子的培養,首先要有科學的、正確的態度以及長遠的眼光,同時調整心態,能夠正確對待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身心發展水平,而不是操之過急。
(三)積極推進小學的教育改革,使得學前教育正常化。小學的入學制度,首先應該是就近入學,另外對于師資力量的調整,不應該在重點學校集中優秀教師,而使得部分一般水平的學校無法聘用優秀教育人才。小學的入學制度,不以成績劃分學校。可以使得學前教育的壓力減輕。也可以打消家長的顧慮,放松心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楊波 單位:吉林省人民政府機關第二幼兒園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淺析】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