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人與環境”是一永恒的教育主題,盧卡斯的環境教育模式提出“在環境中教育”尤其適用于幼兒。大家都知道,在當今的時代,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生活環境已加速城市化了。以大氣污染為代表對環境的破壞,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害。我國一直十分重視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國策,確定了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指導方針,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幼兒年齡小,對自然界復雜的生態關系缺乏理性的理解,因此,我們不但要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而且還應讓幼兒從小懂得環保,熱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親近、熱愛周圍的環境,同時美化環境、保護環境、創設環境可以激發幼兒興趣,陶冶幼兒情操,凈化幼兒心靈,有利于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非常注重在幼兒階段喚起幼兒的環保意識,初步了解環境的重要性,提高幼兒的社會實踐能力。
一、現代教育手段與傳統的教育手段相滲透。
環保問題,說起來挺復雜,似乎離孩子很遙遠,其實環保教育早就滲透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幼兒較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的認識。春天萬紫千紅、夏天芳菲碧綠、秋天碩果累累、冬天銀裝素裹,四季的幼兒園是幼兒的樂園,也是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的活教材,其中涉及的部分內容與幼兒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教師能否充分運用各種教育手段開展各種生動的教育活動直接影響到環保教育目的
的實現。如組織“嚴重的水污染”的主題活動時,是先組織實地參觀,讓幼兒感受到環境污染造成嚴重后果,體驗到環境保護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又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看有關水資源受污染和開展治理新聞、相關錄相,組織幼兒參與討論等系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保護水資源的環保意識,激發幼兒參與保護環境的強烈愿望,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滲透。
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僅靠幼兒園難成大氣候,特別是孩子的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持久,只有家庭、社會共同教育,方能使環保觀念在孩子腦海中扎根。反之,幼兒園的環保氛圍及孩子的環保行為又能促進社會環保風氣的形成。首先樹立教師的環保風范,成為孩子的表率。還發動家長一同投入這一重要的“工程”。孩子生活在家庭中,是家庭的一分子,但孩子往往對家庭中的一些技術產品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于是我常常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回家觀察、思考“電腦為什么這么神奇?”“微波爐是怎樣煮菜的?”“為什么電視機有彩色和黑白之分?”等,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并讓他們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學著使用家電:正確使用電視遙控器、播放收音機和錄音機、使用電腦等,養成按順序操作的良好習慣激發探究科學的欲望。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存在著更多可供利用的科學教育資源:馬路、車輛、橋梁、公園、消防隊、郵電局......幾乎人們生活中所涉及的每個方面都可以成為科技啟蒙的素材。大自然更是科學教育豐富的寶庫:天空中的鳥兒、水中的魚兒、山上的野花、野果、豐收的稻田......每周我們根據活動進程布置家長一個任務,有時,請家長帶孩子去春游、植樹,有時請家長帶孩子去參觀周圍風景,有時請家長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單位,特別讓孩子注意觀察機器的零部件等,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在與外部世界的不斷接觸中變得智慧、變得好奇、好問、好想、好動、好探索,而這些,正是我們著力培養的良好素質。
三.日常隨機教育和主題教育相滲透。
我們的環保活動深入而持久,采取正規環保活動和隨機環保活動相滲透,主題活動和各科滲透相結合。既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季節特點和國際國內的形勢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如“大氣污染”等正規的、系統的、有計劃的環保主題教育活動,同時又把環保教育貫穿到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各個環節中進行隨機教育,對幼兒的環保行為加以強化。來園時幼兒為植物澆水;散步時與小鳥問好;吃飯時不浪費糧食;午睡時不大聲說話等,在日積月累的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主題活動的設計和各學科相互滲透,如綜合活動“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帶著相機、攝象機和小朋友一起去周圍參觀、了解、調查我們生活的環境,鍛煉小朋友的社會實踐能力,拍攝下小朋友活動的過程,到園后再放映、交流,幼兒興致很高。語言活動“報紙先生的煩惱”、“煙斗薩克斯”等,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通過故事與表演、散文欣賞、早期閱讀
等形式發展幼兒語言,這些教育內容中蘊涵著很好的環保教育素材,報紙先生用處這么大,他怎么會有煩惱呢?通過故事,小朋友們知道愛護報紙、不亂扔報紙、報紙可以再利用等知識;聽了“煙斗薩克斯”的故事,明白了吸煙有害健康。早期閱讀材料《水》是一首充滿豐富環保教育內涵的詩歌:“小小的水是淚水,大大的水是海水,跳舞的水是噴泉……”全文圖文并茂,使幼兒了解到水的各種有趣的類別,感覺到水與人們的不可分割的關系。音樂活動“水族館”里,水草和小魚親密游戲,相互依存。“小白船”的活動讓小朋友知道自己也是地球的主人,要讓天更藍,水更綠。美術活動“設計環保標志”、“樹葉粘貼”等藝術活動,將環保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動人的音樂里、栩栩如生的畫面里、優美流動的舞蹈中,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體驗中受到環保教育。科學活動“電”、“有趣的紙”。“奇妙的聲音”等,在認識有趣的電動玩具時,明白不要亂扔廢電池及廢電池的危害;玩各種紙制品時,知道紙的原材料來自于樹木,要節約用紙,還要學習回收廢紙;“奇妙的聲音”以系列活動內容串成:“尋找聲音”、“聲音從哪里來”、“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神奇的電話”、“樂音和噪音”、“做做玩玩”以及幼兒在活動中聲成的許多值得探索的科學知識。在活動中,我啟發幼兒從周圍生活中尋找聲音,自己敲敲打打制造聲音,聽音樂欣賞聲音,讓幼兒發現聲音很“有趣”,激發幼兒探索“聲音從哪里來”的興趣。在理解聲音的原理后,我再引導幼兒通過游戲、操作活動、科技產品讓幼兒認識聲音的特征:聲音的放大、傳播——麥克風、喇叭、電話、人造衛星、收音機,聲音的貯存——錄音機,聲音的力量——聲控燈、聲控門、聲控娃娃等。同時讓幼兒用麥克風演唱,體會聲音是如何放大的,自己用聲音控制聲控燈,發現聲音的強弱與電燈明滅的關系。使孩子們對聲音表現了更大的興趣,讓他們發現聲音是多么的奇妙,初步了解現代科技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了科學探索的欲望,也激發了幼兒成功的喜悅,培養了成就感。
四、教育時機和科學幻想力相滲透
科學是嚴謹的、求實的,但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因此,只有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幼兒的科學幻想力、求異思維,才能使幼兒今后走科技發明、創造的道路。如在環保系列活動《地球媽媽我愛你》中,在觀看一組地球表面受到污染的錄像后,我放錄音,以地球媽媽的口吻說:“孩子,天空中彌漫著黑煙,森林被砍伐了,江河干涸了,白色垃圾遍地都是,廢水、臟水到處流,媽媽要生病了,孩子們救救我吧!”此時,孩子們的情感被深深激發了,在以“地球媽媽,我來救你”為主題的繪畫活動中,孩子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救助“媽媽”:苗苗在天空中畫了個大抽油煙機,可以抽走工廠里排出的黑煙;斐飛畫了個宇宙垃圾轉運站,能把垃圾送到不住人的外星上去;樂樂畫了守衛森林的機器人城堡。又如系列活動《變廢為寶》中,讓幼兒想象,用各種廢舊物品小制作,也可以和爸爸媽媽合作,孩子們的作品非常豐富多彩,如用廢報紙做的各種時裝、易拉罐做的航空母艦、紙杯做的動物玩具等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了環保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初步的環保意識。我們在實施教育時,注意幼兒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滲透,催發幼兒在一草一木一物的接觸中,讓幼兒受到環保意識的浸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環保的種子。
【大班幼兒《保護環境》系列主題活動】相關文章:
上一篇:科學探索與學習的教研課
下一篇:促進理論與證據協調的兒童科學教育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