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革,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人具有面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意味著,跨世紀的一代,不僅要有良好智能素質,更要具有一種健康的心理。幼兒園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階段,它不僅是為小學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國際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心理學會,為了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心理權益宣言》等文件。把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關鍵字幼兒教育心理健康關鍵期 正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由此可見,隨著人類對自己精神生活的認識不斷加深,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目前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現狀來看,由于傳統教育觀念、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嚴重忽視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養,致使目前兒童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孤僻、攻擊性行為、膽怯、多動、情緒障礙等等。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一代人的素質。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設能引起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滿足其興趣與需要的環境和條件,使每一個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那么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規程》中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所以,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提高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如:新入園的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與之分開時,會經過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表現為經常哭鬧一陣,部分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情緒不穩定。這時我們可為幼兒準備一些色彩鮮艷、材料輕軟、安全的布娃娃、絨毛小動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等,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幼兒,幫幼兒穿衣服、脫鞋子,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 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發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將給幼兒心理抹上了一層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他有香港腳,小便總撒在身上,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說:“走開、走開,你又臟又臭。”這樣就會在他的心理造成傷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幼兒從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并且從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習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要熱愛、要尊重、要嚴而有格,不能借“嚴師出高徒”為口實懲罰幼兒,在處理教師和幼兒的關系中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氣氛,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于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 二、以積極情緒影響幼兒心理健康 教師的情緒與幼兒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發展,教師的個性品質的不斷改善,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教師的情緒會直接影響教育對象,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會人格理論中將人格的發展觀念歸納為不但是直接學習的結果,而且也是觀察別人的結果。我們經常聽到許多老師說起工作勞累,心情煩躁,確實,幼兒教師每天要面對幾十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操心,彈唱跳畫說樣樣要做,心理壓力相當大;再加上現在家長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自我衛生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有病態人格的教師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兒童來,有些幼兒拒絕上幼兒園常常是因為懼怕或不喜歡班上的老師。可以說,幼兒教師的健康人格是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為此,教師要不斷改造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積極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比如游戲“我是小司機”,兩個幼兒開車撞到一起便吵了起來,一位教師生氣地說:“吵死了,到一邊坐著,不要玩了。”另一位教師則加入游戲,以交警的身份進行調節,游戲正常進行。不難看出,第一位教師的處理辦法使幼兒處于驚慌的狀態,長此以往,幼兒變得膽小怕事,第二位教師則讓幼兒愉快地重新投入游戲,處理方法較好。因此,教師要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態,為幼兒創設輕松、和諧、無拘無束的氛圍,這是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三、通過游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與家長接觸的機會遠遠多于和同齡兒童相交往的機會,他們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經驗,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而游戲活動改變了這一現象。游戲活動讓每位幼兒走到一起,他們互相模仿著、比試著、商量著、沖突著,在這種模仿、比較、沖突和合作中,幼兒的交往能力與日俱增。如:對任性、孤僻的幼兒,教師可為他們創設趣味性強的、有針對性的集體合作活動,提供相關的道具和情景,引導幼兒參與,從而改善幼兒的交往能力,為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良機。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游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喂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游戲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游戲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因為只有在游戲中,幼兒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們自己的事,而感覺不到任何的壓力。游戲活動使幼兒有了自由活動的場所, 讓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樂地成長。 四、調動家長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幼兒園單方面實施是不夠的,有效的操作主要還需依靠家庭,因為家庭才是幼兒的來源與歸屬。因此,只有家庭與幼兒園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實發揮幼兒園的“主導”和家庭的“主體”這兩方面的積極性。 1、家長必須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視傾聽。注意交流、更重傾聽不但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起碼策略,而且也應成為家庭教育的原則之一。在幼兒園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主要是老師說,孩子說的機會相對較少,說心里話的機會更少。家長是孩子傾訴的首選對象,應該注意把說話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比較內向的孩子。不能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與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點,即使在餐桌上的輕松話題,只要有人傾聽、欣賞性地傾聽,那都會讓孩子深感家的溫馨,這對其言語能力的鍛煉乃至健康人格的發展都會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 2、家庭教育應寬容與約束有機結合。寬與嚴的優劣比較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致的意見,而當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過寬就是過嚴,極端化已經造成了嚴重后果。家長應該很好地理解寬嚴的對立統一,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平等對待和寬容孩子的同時,又要給予必需的限制。事實證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過分寬容容易陷于溺愛,過分嚴格容易導致寡愛。失度是失敗的根源。家長要領會幼兒園所倡導的表揚為主原則,在可控的條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勵,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應盡可能地與孩子一起活動。時間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可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許多人難以抽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客觀上無數的事情必須做,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工作與孩子之間做出絕然選擇。有的時候,孩子甚至可以協助大人完成某些任務。只要稍加想象,許多事情都可變為娛樂。我們可以邊玩邊做,比如“廚房游戲”并不耽誤做出豐盛的晚餐。每天都應抽出一段時間與孩子玩耍,哪怕只是20分鐘甚至10分鐘,重要的是“經常”,對于孩子來說,給予時間就是關愛。 4、家園配合,鞏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后備力量,任何活動的展開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養成也不例外。作為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開設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幫助家長提高認識。(2)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親子活動,密切家長和孩子的關系。(3)家訪,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家園聯系活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上述活動,使教師和家長配合默契,步調一致,使幼兒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實。 總之,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教師應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從幼兒細微的心理表現入手,引導幼兒行為、疏導幼兒心理,讓幼兒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相關文章:
• 了解幼兒心理,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淺談
• 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幼兒規則意識養成的策略
• 注意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
• 我園的游戲化早操
• 關注幼兒情緒,促進心理健康
• 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 淺談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 早期干預
• 淺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 把發展思維作為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