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和從事活動的一種認識傾向。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就會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興趣可以使人沉醉,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興趣可以引導人發覺自身潛力,甚至超越能力極限。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為英才或天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的智力活動都依賴于興趣”。因此,沒有興趣就沒有創造。只有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才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其潛能。為此,我利用我園生存的特色——足健活動,培養幼兒對足部活動產生濃厚興趣,同時積極挖掘幼兒的潛能,從而達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目的。 足部與全身臟腑經絡關系密切,承擔身體全部重量,故有人稱足是人類的“第二心臟”。常言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鶴發童顏,步履輕健”。這些話無不說明了足部健康的重要,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論述了足部保健養生的理論原則。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使用足部按摩的方法來達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足部按摩是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使它影響全身,調節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那么幼兒園開展足健活動又有什么好處呢?可以通過它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等等。下面就來談談我在足健活動中感受的一點體會。 一、鼓勵幼兒玩,引起興趣,激發潛能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最顯著特征之一。他們除了吃和睡,其他的時間就是玩。玩,促進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潛在獨特能力得以發揮,形成良好個性和氣質,玩,更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為他們準備玩具和游戲,特別是足健的玩具,如形象生動的小魚瓶蓋步道、清嘴小麻籽按摩器等,讓他們通過玩來促進他們的感知覺發展,促進神經系統發育,開拓智能潛力。在孩子們玩的過程中,我們讓孩子自己動腦想辦法,孩子能想出許多好玩的游戲來。就拿一塊小小的步道來說吧,孩子們就想出了五花八門的玩法,如在步道上走S形、沿著步道的圖案走、走一步跳兩步等等,幾乎把體育活動中用過的玩法都用上了,通過足健活動,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本領,而且還會活學活用,還會自己想出玩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對活動興趣。 二、動手操作,培養興趣,發展潛能 在足健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參與,親自動手做一做是探索足健奧秘的有效方法。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增強幼兒對足健的興趣,在設計足健活動時,我非常注重讓幼兒動手操作這一環節,盡可能利用豐富多樣的材料,讓幼兒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如用清嘴小麻子做的按摩器幼兒特別喜歡,他們拿著按摩器對著自己的小腳丫進行按摩,一邊按摩一邊會說,按摩大腳趾可以讓我們的更聰明,我要用力按摩它等。通過幼兒動手以后變得具體化了,此時,幼兒對足健的興趣也達到了高潮。 三、科學安排,增強興趣,表現潛能 足健活動和美術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能把枯燥、難懂的足健知識變成具體的、感性的、生動的、富有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使很難理解和說清的足健穴位,變成幼兒感興趣的美術創作,從而使幼兒對足健的興趣得以增強。在“橫膈膜”活動中,我們先組織幼兒到認識人體器官的橫膈膜的位置,并讓幼兒試著畫畫它的樣子,然后讓幼兒認識它在腳上的相應位置,并讓他們在腳上畫出相應的圖案來,孩子們的興趣可高了,幼兒在創作過程中,把人體的重要器官在腳上構畫出來,真是別有風味。 四、積極評價,鞏固興趣,升華潛能 幼兒由于其年齡特征的關系,對任何事物都極易產生興趣,但往往持續時間不長,經常“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對于剛培養起來的興趣,對某些方面的特長要善于發現并加以鞏固。而對幼兒進行積極評價無疑是鞏固興趣的絕好途徑。 在《橫膈膜》活動中,雖然孩子在按摩橫膈膜的過程中動作不是很準確,但他們在認真地按摩著,并不時地和旁邊的小朋友說“按摩橫膈膜會讓我們的呼吸更好。”“按摩橫膈膜不會感冒,不會得非典的”------瞧,孩子的想象多豐富,心靈多善良。我及是抓住機會,適時對幼兒進行評價。促使幼兒稚嫩的心靈有成功感,滿足感。 不管幼兒做得怎樣,都盡可能地鼓勵,讓他們的尾巴翹到天上。這樣他們才覺得有趣,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養成感于想象,善于想象的良好習慣。也正因為鞏固了興趣,幼兒的想象、創造潛能才會被充分挖掘,最終實現升華。 讓孩子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取成功的樂趣,是保持孩子學習興趣的必要條件,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應加以鼓勵。經常地遭受挫折,甚至遭受指責或體罰,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喪失殆盡。 作為教師,我們應以興趣為紐帶,以興趣為載體,從各個角度積極開發挖掘他們的潛能,使幼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幼兒的能力必將有很大提高。
【在足健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活動的興趣】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
•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
• 如何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淺談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
• 關注幼兒期的逆反行為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探索
• 呼吸新鮮空氣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淺談
• 淺析幼兒挫折感形成原因及對策
• 心理輔導活動——洋蔥頭的故事
• 如何處理孩子的“性游戲”
• 抓住幼兒心理健康正確實施教育
• 我是男孩還是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