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視點
語言論文 日期:2015-12-23 作者:很好聽的BBS用戶名字
把幼兒當作一個“人”,實施“人”的教育,乃是新時代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以“孩子為本”是當前我們幼兒教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在語言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視點放在幼兒身上,你會發現觀念的轉變給活動開展帶來的活力。
一、相信幼兒自身具有巨大潛力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在他的“活教育”教學原則中提出:“凡是兒童能自己想的,讓他自己去想。”“凡是幼兒自己能做的,讓他自己去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嘗試,自己去發現,你會發現孩子的巨大潛力。
區域活動中的“字圖配對”游戲,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孩子在動手拼字圖(嵌入式)的過程中,感知到了字圖之間的聯系,通過一段時間的感知操作,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會認識許多字,他們具有自學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挖掘,是老師提供給孩子適合操作的材料和老師相信孩子具有自學潛力所起的作用。
二、創設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環境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對未來人才素質提出了許多要求。教師必須要創設有利于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環境,從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欣欣帶來了一盤故事磁帶,說要給小朋友聽。老師把這盤故事磁帶放在“故事角”里。可是,小朋友都去了可動手操作的地方,“故事角”聽故事的小朋友寥寥無幾。為了吸引小朋友來聽故事,老師啟發欣欣:“能不能想辦法,讓小朋友都來聽你帶來的故事呢?”,她想了想后說:“讓我來做廣告。”第二天,在活動之前,老師讓她做了一個廣告:“你想知道老伯伯最后把卷心菜拔掉了嗎?請聽故事《大卷心菜》。”“你想知道太空艙里人們都吃什么嗎?請聽故事《稀奇的太空餐》。”……為了尋找答案,許多小朋友被吸引到了故事角。
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的作用只是提供了一個讓孩子做廣告的機會,為孩子在集體面前表達創設了機會。老師的作用是一個點撥,是為孩子創設聽說能力發展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自主的環境中,通過思維和表達既逐漸形成了善于聽說的習慣,又促進了語言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幼兒更多操作、感知的機會
幼兒是在不斷地感知和操作中得到能力提高的。老師要提供幼兒更多的操作、感知的機會,如每周一期的《我愛閱讀》讓小朋友自己來發送,這就給孩子們提供了操作、感知的機會。老師在每張報紙上寫上小朋友的名字,請小朋友來做“發送員”,將報紙送到每個孩子的抽屜中。在這過程中,孩子們感知了小朋友的名字,通過一段時間的發送報紙,他們會認識許多同伴的名字,同時,也滲透了孩子關愛同伴、樂為大家服務的品德教育。雖然對于老師來說自己給孩子發報紙比在每張報紙上寫名字要省力,但后者卻給孩子提供了感知操作的機會。
因此,只要老師轉變觀念,把視點放在孩子身上,老師就會去觀察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更多的發展潛力的機會。
【語言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視點】相關文章:
• 創造良好語言環境,提高幼兒表達能力
• 淺議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組織原則
• 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欣賞文學作品行為培養
• 幼兒語言發展的“最近發展區”
• 幼兒園各年齡班語言學習游戲的特點
• 指導孩子讀書的實踐
• 幼兒識字芻議
• 在看圖講述中有效提問,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 感知和積累優秀文學作品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 挖掘語言訓練方法,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 從關注文本到關注兒童
• 創設生活情景化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