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這次教學活動讓我有了一次進步、一次成長的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努力、探索。
一、教學目標與流程
此次教學活動我們設計的是《玩面團》,這個活動主要是根據幼兒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規律感興趣、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制定的。目的在于讓幼兒親身感受水和面粉混合時所發生的變化,體驗玩面團的樂趣,并鍛煉幼兒小肌肉群的活動能力。教學內容即貼近生活又充滿樂趣,深受幼兒的喜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結合了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原有生活經驗,參考《多元智能創意課程》教師資源手冊,所以此次教學目標完成較好,教學流程方面也較流暢。
二、教學技術
為了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夠親身感受水與面粉混合后所發生的變化,我們首先為幼兒做了示范,在示范的過程中做了詳細的講解,并對某些過程進行提問,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水和面粉混合后所發生的變化。幼兒對此很感興趣,在觀察的時候很認真。之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時候也很投入,以前幾個愛哭鬧的孩子也積極地投入到了玩面團的行列,興奮地和著碗里的面。
三、教學情景布置
我們在表演區放置了面、水和教師和好的面團,便于幼兒觀察和感受。
四、教學管理
這次課是幼兒在生活中熟悉、感興趣又很少有機會實際參與操作的,幼兒對此活動充滿了好奇,水和面混合發生的變化深深的吸引著
幼兒,因而在教學活動中,秩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當然有時幼兒在相互比較、炫耀時也會略顯嘈雜,我會根據情況適當的用手勢或眼神予以制止。所以課程進行的較順利。
五、教具應用
此次活動我們為幼兒準備了面、水、碗和杯子。在活動時給每個幼兒小半碗面和小半杯水讓其自己操作。盡管我們一再強調加水時要一點點的加,但由于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一些幼兒還是一下子或分幾次加了過量的水,以至于兌成了面水湯而無法和成面團,如果我們在給幼兒發水和水杯時再配上一把舀水用的小勺,讓幼兒在加水時能有一個較具體的衡量標準效果會更好些。
六、幼兒反映
通過此次活動,幼兒對面粉和水混合后的變化有了深刻地認識,幼兒十分喜愛這次活動,在活動中很認真也很投入,觀察仔細、操作認真,幼兒的各項智能都得到了發展。另外,部分兌水多了的幼兒還通過觀察和探索,自己發現了問題所在,都主動向老師再要一些面粉撒入碗里重新和成面團。此次活動不僅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更使幼兒在“做中學”、“學中玩”,充分體驗了學習和探索的樂趣。
七、師生互動
整個教學活動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幼兒活動時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活動中,教師除對有困難的幼兒及時予以引導和幫助外,還和幼兒一起“玩面團”,和幼兒引起體驗其中的樂趣,進一步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間的了解更進了一步。
八、家長反映
對于幼兒身上的面跡,我們專門出了黑板向家長進行解釋,家長表示理解和支持。當家長看到孩子的一臉興奮和神氣、聽著孩子那滔滔不絕的訴說,家長更表示了對此類操作活動的肯定與支持。
九、教學態度與精神
“玩面團”對于三歲的孩子來說似乎是有些冒險,對我們也有很大的挑戰性。因此,在教學中我一直都很謹慎,并抱著學習的態度,以一顆熱忱的心來教學,大膽地放手讓幼兒自己進行操作。盡管如此,活動中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這次活動我們沒有將幼兒的作品保存下來就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總之,這次教學活動讓我有了一次進步、一次成長的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努力、探索。
【案例:《玩面團》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