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班家園之窗的“每周寶貝”一欄中,已經有好幾次貼上了顧磊小朋友的照片。我為顧磊的進步而欣慰。
案例記錄:
星期二來園,葛天逸帶來了一只玩具小恐龍,透明的綠顏色,非常可愛,戶外活動了,他把小恐龍放在老師辦公桌上。下午離園時,葛天逸想取回他的恐龍,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他很不高興地說:“唐老師把我的綠恐龍弄丟了,以后我再也不帶玩具來了!”
晚上,我考慮了良久,決定請小朋友幫我的忙。第二天一早,我問孩子們:“你們誰看到葛天逸的小恐龍了嗎?”“沒有看到!”“昨天小恐龍就沒有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肯定是顧磊拿走了!”一個聲音串了出來。“肯定是,上次顧磊把雪花片放在口袋里!”“對,對,顧磊還把小磁鐵放在口袋里,我看到的!”“肯定是顧磊拿回家了!”其他的小孩子也附和著說。于是我問顧磊:“你拿綠恐龍了嗎?”顧磊一個勁兒地搖頭。“綠恐龍事件”成了一個迷,我決定在離園時和顧磊的家長交流一下。
下午,孩子們午睡時,我又一次里里外外找了個遍,出人意料的是我竟然在辦公桌靠墻的角落里發現了那只神秘失蹤的小恐龍。“哎,顧磊可真冤枉呀!”我也暗暗慶幸:幸虧沒找顧磊的家長。
案例分析:
雖然事情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給我的觸動非常大,為什么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把懷疑對象指向顧磊呢?今后我該如何來扭轉顧磊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定型”呢?帶著許多問題我仔細考慮了一番,孩子們把顧磊定為懷疑對象,究其原因:
第一、顧磊是我班的插班生,在和家長的交流中得知父母分居,孩子長期由爺爺奶奶照管,故倍加溺愛,致使孩子放縱自由,隨心所欲,品德行為習慣非常差,除案例中小朋友所舉的事例屬實外,還有如:想在床上小便就在床上小便;想在桌子上大便就大便;欺負旁邊小朋友、吐口水、拉小朋友頭發、排隊時推人等不良行為。
第二、由于顧磊的種種不良行為,所以小朋友經常告他的狀,影響了教師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在集體中批評他也就成了家常便飯。為了減少麻煩,老師讓他坐在第一個,在無形中把他視做一位比較特殊的孩子,把他和其他孩子隔離開來,給顧磊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使孩子們不愿和他做朋友,久而久之大家對顧磊也另眼相看,認為壞事總和顧磊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我的對策:
通過小恐龍事件,迫使我對我的教育行為進行了反思,也深深的感覺到“貼標簽”對孩子的傷害,更覺得作為老師要關注每個孩子。
一、向孩子公布事實的真相。
我把找到小恐龍的經過如實告訴給班中的孩子,消除大家對顧磊的誤解,也坦誠地向顧磊道歉(因為我幾乎認定這事于他有關),還顧磊一個清白,也以教師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要尊重事實,不錯怪他人。
二、多交流溝通。
情感是溝通的橋梁,尤其對于這樣的孩子,他更需要成人對他的關愛。我經常拉著顧磊的手,靠著我的身體,有意識形成一種親切、溫馨的氣氛。“你今天這件衣服很干凈,很漂亮,今天肯定不會趴在地上的,對嗎?”“昨天爸爸有沒有給你講故事啊?”“媽媽帶你去哪里玩了?”“今天你和陸啟航小朋友玩得開心么?你們是怎么玩的?”在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孩子,用愛來包容他的錯誤,讓孩子感受老師地關愛,老師對他的重視。
三、批評與表揚鼓勵同步。
二期課改的理念要求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縱然每個孩子都有不足的地方,但也有他的閃光點。顧磊有的地方不好是要批評,但過多的批評會使他麻木。于是我改變教育方法,努力去發現、挖掘他的閃光點:
他飯吃的好就表揚;在區角游戲自始自終的玩,沒有隨心所欲,就鼓勵他;同時關注其發展進程,如:午睡沒有睡著,但沒有影響旁邊小朋友是一大進步;他上課沒有專心聽,但沒有擾亂教學秩序也是進步。對他的錯誤行為中所折射出來的進步我及時在集體中加以肯定,同時也進一步對他提出要求。采用這種積極的激勵機制,使顧磊對自己有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也逐漸使同伴改變了對他的看法,所謂一舉兩得!
四、家園同步教育。
100的幼兒園教育+0的家庭教育=50,尤其像顧磊這樣的孩子,家庭教育更顯重要,通過家訪,談心等活動,顧磊的父母被我的執著和認真所感動,他的媽媽激動地流著眼淚說:“我要來經常看看他,多教教他,孩子的母愛太少了。”他的父親也表態,生活中多和孩子親近、交流。我還把電視臺的“小鬼當家”欄目推薦給爺爺奶奶,給他們舉實例,講道理,并指導祖輩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結對子。
為了讓大家接受、喜歡顧磊,我還讓能力強的小朋友和顧磊結對子,做朋友,幫助顧磊體驗成功。如請章卓豪和他一起玩建構玩具;請趙雨晴和他一起講故事、看書……有了一次次的成功,顧磊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他在同伴的肯定聲中肯定了自己。
如今,在我班家園之窗的“每周寶貝”一欄中,已經有好幾次貼上了顧磊小朋友的照片。我為顧磊的進步而欣慰。
【案例:小恐龍哪兒去了?】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擦不掉”的記號
下一篇:案例:孩子破壞性行為的背后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