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發現孩子的探索出現難以深入下去的問題時,這時教師應該從投入的材料和幼兒遇到的困難上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告訴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勵啟發幫助孩子將破壞性活動轉化為主動積極的探索行為。而當孩子自控力較弱時,老師要提供給這些孩子難度相對小一些的游戲材料和相對單一一些的活動區角。
實錄:
早上區角活動,孩子都在開心的玩著,突然建筑區角傳來不和諧的聲音,立即飛飛跑來告狀:“陳老師,凌智琪把我們剛搭好的房子給推倒拉。”又是這家伙,平時最調皮的就是他了。怎么總是喜歡破壞別人的東西?我來到他面前生氣地來詢問:“怎么了?說說你為什么把人家的房子給推倒了?”他扁了扁嘴,才委屈地說“我的推土機是要把舊房子拆掉,建新的呀!”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家在拆遷,他見到推土機特別的感興趣,之后產生的模仿行為。“那推土機拆的是舊房子呀!飛飛他們是剛剛建好的新房子,你怎么就拆了呢?下次飛飛他們再建新房需要請你的推土機幫忙拆遷時,你再來幫忙好嗎?”他聽話的點了點頭。
分析:
對于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破壞性行為,教師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尋找他們行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當然的主觀臆斷后就對孩子批評教育,這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好險的是我今天還差點發生這樣的錯誤了,由于教師對孩子先前行為的固定印象,有時就會覺得孩子是故意搞破壞,找麻煩。其實不然,當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破壞性行為時,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可能是下面幾種情況:
1.孩子不良情緒的宣泄。比如孩子在活動之前有不愉快的情趣體驗,今天的情緒不穩定,而又不知道如何進行適當的表達時,就有可能以一種破壞性行為作為不良情緒的突破口。如孩子在早上區角活動中將娃娃家的娃娃的辮子扯掉,是因為早上爸爸媽媽的吵架造成孩子情緒的波動。
2.孩子正常的探索行為。孩子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會出現超乎尋常的探索行為。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或進行自己的游戲,孩子會進行一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活動。如琪琪今天的這種表現就是一種正常的探索行為,教師應該給以適當的鼓勵和幫助。
3.孩子對失敗的手足無措。孩子出現破壞行為也可能是孩子較長時間的探索不成功,其行為已停留在無意義的反復擺弄和操作上,已經失去了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信心,此時的行為是情緒煩躁引起的,或者是一種對不成功行為的破壞放棄。如還一開始對拼圖的興趣濃厚,一塊塊的試拼,可是好久之后還沒有成功,就故意將拼圖撒的一地都是。
4.孩子自控能力差。也有部分孩子的行為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思維與動作發展的不協調,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會出現一些破壞性行為的表面現象。
建議:
面對孩子出現的破壞性行為,教師首先要冷靜的對待,爭取與孩子溝通,并通過觀察和傾聽,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并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孩子正確參與活動,將破壞性行為轉化成積極的探索行為。如當孩子情緒不好時,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宣泄不良情緒,使孩子在投入活動時能夠心情愉快。而如果孩子出現新的探索欲望時,教師要肯定鼓勵孩子的行為,要提供盡可能多的探索材料,并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探索方法,引導孩子的正當探索行為。如發現孩子的探索出現難以深入下去的問題時,這時教師應該從投入的材料和幼兒遇到的困難上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告訴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勵啟發幫助孩子將破壞性活動轉化為主動積極的探索行為。而當孩子自控力較弱時,老師要提供給這些孩子難度相對小一些的游戲材料和相對單一一些的活動區角。
【案例:孩子破壞性行為的背后】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小恐龍哪兒去了?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