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確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確定性的孩子,正是這些確定和不確定因素,使得每一個孩子猶如一本書,豐富多彩,變化萬千,需要我們每位教師擺正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位置,以兒童發展為本,把“自主”還給孩子,和他們一起成長,和他們一起共同探索世界的奧秘!
在我開始之前,先請大家來看這么兩個鏡頭,這都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
鏡頭一:區域活動開始,娃娃家人數已經滿了,可一幼兒還是很想進去,不到別的區去,老師走過來,說:“你看,這兒的人已經滿了,看看,哪個區還有空,這個區下次再來玩。”幼兒還是不肯走,教師半推半拉地將他拖到旁邊的建筑區,邊走邊許諾下次區域活動時一定讓他到娃娃家來玩。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鏡頭很正常,我們平時也基本上都是這么做的,這位老師做的沒什么錯。那讓我們再看下去:鏡頭一續:幼兒坐在建筑區中,一臉地索然無味,手中拿著積木,眼睛不時地往娃娃家瞟。
我們都知道,游戲活動在幼兒園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愉快地自我表現的地方。那么,大家認為鏡頭中的幼兒在原本應該愉快的區域活動中得到快樂了嗎?很明顯,沒有!為什么?在這兩個鏡頭背后,我們會發現,少了兩個字——自主。
是的,我們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區域活動,本意是讓幼兒自主選擇的,在鏡頭中的孩子由于人數的限制,他的自主選擇落空了。在實際中,由于各區人數的限制,每次選擇區域的人數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數剛好一致,這樣就會導致有幼兒不能達成心愿,空有自主選擇的條件而沒有實現自主選擇的機會。而在操作中,教師通常是分配任務及活動區或是擔心幼兒偏區而采取輪換的辦法,這樣一來,幼兒連僅有的一點自主選擇的機會也沒有了。
其實,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還有很多。就好比在戶外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玩沙袋,讓孩子們想出各種玩法,看誰創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動之后,教師把大家集合起來,講評說:“剛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雖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現在,讓XX來告訴我們他的玩法。”講評過后,幼兒們又紛紛玩了起來,不過,這次大部分幼兒圍在老師身邊玩,不住地演示他們的新玩法,有的還特意擺出姿勢叫老師看,等待老師的表揚,教師對其中的幾種玩法點頭贊許:“我看到XX玩得和別人不一樣!”還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則僵立在那兒苦思冥想或是開始跑動,于是老師提醒道:“你看別人都動腦筋了,你們動腦筋了嗎?”其實,在戶外活動時,幼兒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動中去發現的。馬斯洛認為,在活動中,幼兒應該忘記了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只生活在此時此刻,他們完全沉浸、陶醉和專注于現在的時刻和眼前的情形,傾心于現在的活動。但是我們發現這類活動中幼兒的行為似乎更多是為了迎合教師的愿望,獲得教師的夸獎,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戲需要。當孩子通過教師的行為和言語揣測教師時,那種本該屬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狀態被打破了。
歸根結底,幼兒缺少自主折射出的是我們教師在觀念上的問題。我們教師多從教育者、組織者、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去想問題,沒有站在幼兒的角度為幼兒考慮。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給予孩子的這些自主只不過是老師的控制下無法實現的“自主”罷了,只不過是表面上的“自主”。
為什么幼兒會缺少“自主”呢?首先,這一情形的出現,與我國千百年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有關。強調“師道尊嚴”,要求學生必須服從老師。在這種思想文化影響下,作為幼兒教師,要一下子徹底轉變觀念,是不現實的。
其次,沒有把幼兒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從教師自身的需求出發。為了維護班級常規,活動效果等,老師制定了許多“規則”:如繪畫時不準說話、不準隨便動活動區材料等。對幼兒有太多的“不允許”。當幼兒有不符合規則的行為出現時,老師會采取種種措施將幼兒引到“規則”中來,可這樣一來,幼兒哪里還會有什么“自主”可言呢?如鏡頭中的孩子,他要到人數已滿的娃娃家去,違反了區域活動的規則,于是教師出面軟硬兼施,不顧幼兒的意愿將其塞到了其他區,以維護區域活動的規則,至于幼兒對這個區是否感興趣、喜不喜歡玩這個區,則不在老師的“規則”范圍內。
現代幼兒教育急需我們把“自主”還給我們的孩子。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一、讓幼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并確保其選擇能夠實現。我們平時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真當幼兒有了興趣時,我們卻無視于這種興趣的存在,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存在著這種忽視、干擾甚至扼殺、破壞幼兒“興趣”的現象(盡管是無意識的)。這不是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了嗎?就好比鏡頭中的孩子,他想到娃娃家去玩,就讓他去嘛,為什么要硬生生地扼殺他的愿望呢?也許有的老師會說,這個區的人數已經滿了,就不能去了。那我們為什么不能開兩個娃娃家呢?限制每區人數,目的是為了保證活動的質量,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剝奪了幼兒自主選擇活動的權利。《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應充分尊重幼兒選擇游戲的意愿,在游戲過程中使幼兒保持愉快的情緒。想想,我們做到這一點了嗎?
二、給孩子減壓。讓孩子有自主活動的權利。在提出平等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的今天,為什么還要有那么多不必要的規則去約束、限制幼兒的行為呢?我們老師要把自主權還給孩子。在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中,教師可以和幼兒進行有意義的互動,教師需要成為一個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游戲的大孩子。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確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確定性的孩子,正是這些確定和不確定因素,使得每一個孩子猶如一本書,豐富多彩,變化萬千,需要我們每位教師擺正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位置,以兒童發展為本,把“自主”還給孩子,和他們一起成長,和他們一起共同探索世界的奧秘!
【案例:把“自主”還給孩子】相關文章:
上一篇:案例:幼兒生活活動小記錄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