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托兒外顯行為的捕捉和敏銳細致地觀察、對托兒行為進行分析思考并迅速地作出判斷決策,轉換為教育行為與托兒進行互動,這些能力都是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經常聽到大人抱怨“糟糕的兩歲”。這是因為兩歲的幼兒喜歡到處亂跑,并且堅持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他們處在一生的第一個反抗期,一旦開始做了某件事情,就不想改變主意。
加強0-3歲托兒保教工作的研究,初步形成學前教育整體、系統、科學管理托幼一體化的格局,已成為當前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如何根據托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相適宜的環境,實施切實有效的教育,是廣大學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積極探索的熱點問題。為了能真正了解孩子,扎實地深化“個別化教育”的研究工作,本學期,我們本著“關注每一個、成功每一點、快樂每一天”的宗旨,繼續采用了觀察記錄的方法對全部托班孩子進行了過程性教育評價,以達到家園共育、滿足幼兒成長過程中對愛、引導和學習等的需要,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所謂觀察記錄即是運用觀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選擇可以表現托兒個性或某方面發展的有價值的行為,運用記敘性和描述性語言記錄他們的動作、語言和活動,并且加以適當的分析,從而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這樣既能對孩子進行橫向分析,顯示出孩子的發展軌跡,又能通過縱向分析,了解孩子在群體中所處的發展水平。那么如何做好托班孩子的觀察記錄呢?我們嘗試了以下四種方法:
一、隨機記錄。
即將自然情景中托兒有代表性的行為記錄下來。對象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每天不只針對一個托兒,所記錄的對象也不一定都一樣。如:對剛入園不久的王茹佳在區域活動時的記錄:(案例——幫小動物造房子)
在將客觀事實寫出時,我們注意了下列事項。首先,教師要隨身帶著紙、筆、照相機,以方便隨時隨地記錄;其次,教師自己也是與被觀察者有互動關系的人,自己的行為包括所說的話和做的動作也要據實記錄。再次,記錄托兒的行為時,選擇可以引起我們思考的內容,要記錄托兒行為發生的時間、當時的情景以及托兒的主要反應。最后,教師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記錄而把自己參與活動的主要工作忽略了。
二、即時記錄。
這種記錄主要是在小組活動與孩子直接交流時用,包括在個別談話或集體談話時即時對托班幼兒進行觀察記錄的實踐與體會。下面將介紹一個區域活動時的小組活動實錄:
(案例——喂動物吃食)
記錄孩子的言語與情景,我們一般采用不同的字體來進行區分,最后部分會有一些教師的活動反思與建議,以便以后的調整。
三、跟蹤式記錄。
即對某些行為比較特殊的托兒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與記錄以及分析。下面是我們對新入園的山豐瑋小朋友的一組觀察記錄:
一、2006、9、1——2004、9、22
小瑋剛入園第一、二天,情緒、行為并無任何強烈的反應,第三天開始就不愿意進教室,只要跨進教室門手腳便亂踢,伴隨著哭聲、尖叫聲,隨后幾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二、三周,他出現頻繁要求上廁所,不讓老師碰他的身體的異常情緒,如果沒有滿足這些要求,他就會不停地喊著上廁所、要回家,任何安慰都不能起到作用。
分析:
托兒從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過渡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幼兒園、不認識的老師、同伴,心理上產生不適應感,情緒則是恐懼、焦慮、不安,由此產生了行為上的異常。這種情緒上的沖刺性與她的大腦皮質的興奮容易擴散,以及皮質下中樞的控制能力發展不足是有聯系的。
二、2006、10、8——2006、10、10
這段觀察之前,小瑋曾經休息了七天“十一”長假。因此10月8日,我特別留意了他的表現,進教室仍然是被老師抱進來的,但哭鬧一陣后,他的注意力轉向在小花園玩耍的同伴,情緒逐漸穩定。接下來的幾天,偶爾活動時突然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自言自語地說:“我不哭了,媽媽下班來接我的。”過后,又能與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游戲。
分析:
從托兒的表現看出,托兒已逐漸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有了觀察、了解他人的愿望。這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在活動中,我們有意地邀請善于表達的、活潑的托兒與他一起玩,讓他們彼此互相說話、活動,加深他與他人的交往,表演活動中指導他大膽地表現,通過同伴之間拍頭、點頭、握手等身體接觸,進一步促進托兒的情感體驗,降低不適應感。
三、2006、10、11——2006、10、13
小瑋已經能自己走進教室,與媽媽道別。在老師指導下,上位就餐,游戲時會與同伴一起玩,搭積木或其他建筑玩具時,會拍拍旁邊的小朋友,欣賞自己的作品,告訴他們自己搭的是什么東西。有時不高興,會皺起眉頭或是撅起嘴巴,但馬上又消失了。
分析:
隨著托兒對同伴交往的深入和對幼兒園環境的熟悉,托兒情緒穩定,一方面,反映了托兒從不太會自我調節情緒表現的環境適應期,到開始產生、控制、調節自我情緒表現意識的教育和諧發展期的過度;另一方面,也表明托兒初步的社會化情緒的產生。
小結:
從山豐瑋小朋友的表現,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了托兒情緒社會化的發展過程:從無到有,從興奮到穩定,從外露到內隱,從而更有針對性的予以指導、教育,縮短托兒興奮的程度、時間,以加速、提高托兒的穩定情緒,培養一個有良好情緒的、社會化的人。
四、記錄活動的精彩瞬間。
在某些事件的文字記錄中,我們還輔以相應的照片,記錄下孩子惟妙惟肖的細微表情和動作,以替代贅述的言語或描述不清的復雜情景。下面就是我們的一組觀察記錄:
彤彤是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剛開學的時候,他連續哭了兩個多星期,而且脾氣非常倔強,任憑老師怎么哄抱,效果就是不靈。自從參加了“翻斗樂”活動找到了他的最愛——火車頭,彤彤好像變了個人,每次去翻斗樂活動,他都會爬上火車頭當回小司機,有時還情不自禁地開懷大笑。看來教師要善于觀察,并找到“孩子的最愛”才是祛除孩子來園憂郁情緒的關鍵所在。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完成了對孩子的再認識。
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轉變著對孩子的認識。由于我從未帶過托班年齡段的孩子,因此對孩子顯現出的特征很難準確地把握,有時常常會“看走眼”,小看了孩子的能力,但通過我們幾個月的觀察、積累和反省,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都心中有數,也從孩子的表現中歸納出了托班孩子發展的兩個特點:
①行為的穩定性差。由于托班孩子年齡小,行為易受情緒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時對于同一事件先后兩次的表現也會截然不同,即行為的穩定性差。
②發展的潛力相對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而且隨著成長,孩子會在某些方面漸漸顯出自己的優勢,后來居上。基于這兩個特點,更需要教師對托兒的表現進行細致、連續的觀察,以求還事實以真相,做到公正、全面和客觀性。我們在評價過程中最大的體會就是:在對孩子進行評價時,不能“以小見大”——以孩子一、二個表現或者是以整個事件中的大部分而輕率地作判斷,這樣的評價往往有失偏頗,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孩子的發展。重要的是關注“發展”。
二、分享了孩子的成長過程。
閑暇時或與家長一起翻閱起孩子的觀察記錄,照片中、文字中的故事就象昨天那樣歷歷在目,對照孩子的今天,我們常感慨:孩子長得好快呀!進步真大呀!的確,記錄中的一字一句都凝聚著我們的發現和思考,這些記載也蘊涵了我們對孩子深厚的情感,難怪有許多家長看了以后,都會發自內心地說:“老師,謝謝,你們辛苦了!”應該說,我們有所得,我們最大的收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和家長共同分享著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三、提高觀察質量、學會分析整理。
對托兒外顯行為的捕捉和敏銳細致地觀察、對托兒行為進行分析思考并迅速地作出判斷決策,轉換為教育行為與托兒進行互動,這些能力都是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和評價水平,在接下去的實踐中,將是我們要花工夫不斷修煉的。反思我們的記錄,存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常覺得觀察無從下手,對看什么、怎么看心中無數,收集的資料雖然很豐富,但仍然比較零亂,很難清晰地勾勒出孩子的發展。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在把握托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同時,強化明確觀察目的的意識,提高觀察質量,勤記、善記,抓住與觀察目的有關的事件,這是其一。值得我們關注的第二點就是恰當運用觀察結果,準確對資料作出解釋、整理和分析,從而真正實現通過觀察記錄,促進托兒發展的目的,并使之轉化為家長育兒的有效途徑。
【于細微處見愛心】相關文章:
下一篇:老師妥貼的引導與信任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