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孩子幼兒時期生活和學習的第二課堂,是孩子開始集體生活的第一步。當幼兒從熟悉的父母身邊來到陌生的老師身邊,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情緒。作為家長,要正確認識幼兒的分離焦慮反應。首先,家長要減緩自身的焦慮情緒;其次,不要怕孩子哭;第三,引導幼兒和老師交往;第四,節假日生活要規律。相信孩子們會慢慢地適應并喜歡上幼兒園的。
幼兒 分離焦慮 情緒 減緩
幼兒園是孩子幼兒時期生活和學習的第二課堂,是孩子開始集體生活的第一步。每個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不同,使得他們在生活習慣、活動方式和同伴交往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當幼兒從熟悉的父母身邊來到陌生的老師身邊,從家中的“小皇帝”來到眾多的小朋友中間,從一切依賴父母到自己獨立思考處理一些事情,從熟悉的家庭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產生恐懼心理,這是本能的反應。有的幼兒哭鬧著不讓爸媽離開;有的幼兒前幾天高高興興地去上幼兒園,但是后來卻哭鬧著怎么也不肯再去了;有的不吃不喝,不睡覺;有的一腳踏進幼兒園大門就大哭大鬧;有的在教室里拽著家長的衣角不肯松手;有的則從早到晚持續哭喊著問老師:“我找媽媽,媽媽什么時候來接我”……孩子滿臉的眼淚讓爸媽于心不忍,有的幼兒雖然在爸媽的哄騙下到了幼兒園,但他們卻出現了悶悶不樂,白天食欲不振,晚上噩夢連連,甚至一入園就生病等現象,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情緒。
一、正確認識幼兒的分離焦慮反應
新入園的幼兒由于生活中心從家庭轉到幼兒園,進入陌生環境,接觸陌生的人,并且還要逐漸學會獨立照顧自己,出現對集體生活感到不適應,出現哭鬧、逃跑、不吃飯、不睡午覺等現象,這些現象對新入園的幼兒來說非常正常,作為家長和教師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
分離焦慮――主要是指幼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每個孩子都會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有的孩子反應較輕,入園幾天就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有的孩子可能要經過2~3周,個別的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但如果引導不好或過分嚴重的話,則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他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分離焦慮只是一種表現,它說明了幼兒三歲前教育培養中的某些失誤。因此說,關注分離焦慮,實際上是關注素質教育。
二、家長該如何減緩幼兒的焦慮情緒
首先,家長要減緩自身的焦慮情緒。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的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身為家長,要調整好心態,不要在幼兒面前流露出不安的焦急心理,以免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而應從正面引導,給幼兒以積極的暗示。當幼兒對爸媽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孩子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幼兒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時,會強化他不愿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送幼兒進幼兒園,并對幼兒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兒園門口時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著和媽媽說再見的,好乖”等。
其次,不要怕孩子哭。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哭是表面現象,是哭給家長看的,送完孩子后要趕緊走,其實家長走后,大部分孩子就沒事了,因老師會有許多方法平息孩子的情緒。
第三,引導幼兒和老師交往。由于是很多幼兒圍繞幾個帶班的老師,有的時候,如果幼兒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所以家長在入園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有什么問題要跟老師說,主動接近老師,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如果想喝水了,就要說:“老師,我想喝水”。并且還要告訴孩子,到幼兒園不能任性,小朋友間要相互謙讓、合作,有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不能打架等等。做為家長,千萬不能給孩子說,“幼兒園有人打你,你就不能打他呀”,“如果再讓我知道,你被誰打了、欺負了,回來我先揍你一頓。”這樣只能讓孩子學得更霸道,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千萬不要說“不聽話就把你送幼兒園,把你全托”等“灰色”語言,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那樣孩子就更不愿意去了。孩子剛上幼兒園,心理上一時可能接受不了,接孩子時盡可能早一點,接完孩子后對他抱一抱,親一親,肌膚之親會給孩子一種安慰,讓他感到不是媽媽不要他了,媽媽還是很喜歡他的。
第四,節假日生活要規律。一過禮拜天節假日,家長就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待了一周,肯定受了不少委屈,于是想方設法帶孩子出去玩,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玩的。一到周一,就有孩子鬧病,大多是因為禮拜天家長帶著孩子出去玩、走親訪友等飲食不節造成的。孩子回到家里,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想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睡覺,剛剛開始的幼兒園有規律的生活全被打亂了。孩子禮拜天在家里的生活最好與幼兒園的生活同步,不要讓孩子暴飲暴食,要繼續午睡。一開始可能不太好,要慢慢來,不要放棄。平時晚上把孩子接回家后,有些孩子感覺餓了,家長可以讓他適當喝點稀的,如粥、奶等,但不要讓孩子吃不易消化的東西,如肉等。孩子在家的生活要盡量有規律,如用餐時間、活動的時間、午休的時間、晚上睡覺時間等,盡量與幼兒園大體一致,讓孩子慢慢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否則,孩子再到幼兒園,得重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使適應的過程加長。
新生入園分離焦慮是每一個幼兒都要經歷的,也是幼兒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需要經過的適應期,度過了這一階段,家長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活潑,越來越自信,慢慢地喜歡上幼兒園了。
【如何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相關文章:
• 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化的實踐
• 淺析幼兒園建筑設計中的空間營造
• 幼兒園常規教育初探
• 幼兒園的管理藝術:大象無形
• 優化幼兒園管理建構和諧優質園
• 幼兒園音樂教學園本化研究
• 小議高素質幼兒教師團隊建設
• 淺談幼兒園研究性學習
• 試論幼兒園教育不宜完全市場化
• 日本幼兒園戶外活動的特點與啟示
• 幼兒園教孩子玩麻將,納悶嗎?等
• 淺談幼兒園班級經營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