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班幼兒是指剛入園的幼兒,由于他們年齡小,自制力差,如果沒有良好的常規培養,保教活動就不能很好地實施,對日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帶來極大的困難,并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那么,如何使幼兒在小小班時期就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呢?
一、關愛幼兒,建立師幼情感
老師要和幼兒建立深厚的感情,這是培養良好常規的前提。小小班幼兒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如衣服、褲子、襪子不會脫,老師耐心地幫助脫,并有序地放在枕頭邊上;鞋子不會擺放,老師要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擺放整齊;睡覺哭鬧時就哄著睡在老師身邊;幼兒在吃飯時,會出現不會使用勺子、筷子等情況,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幫助幼兒進食,并在一口口喂幼兒的同時,慢慢教幼兒如何使用勺子、筷子。幼兒在園時,難免會出現與其他幼兒產生小矛盾,想媽媽、爸爸的心理,情緒會有所波動,幼兒教師要在方式方法上掌握好“度”,盡快幫助幼兒穩定情緒,讓幼兒開心、快樂地融入到集體中來。
二、巧用
兒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
小小班幼兒年齡小,喜歡接受老師親切、易懂的語言。因此,要經常用
兒歌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并幫助幼兒掌握生活常規要領。
在培養幼兒排起隊步時,我們先運用小動物一個跟著一個走的表演,讓幼兒觀看小動物們是怎樣走的。然后我們在教室貼上線,讓孩子們聽著輕松而舒緩的
音樂練習一個跟著一個走。經過幾次練習,雖然不太整齊,但孩子們會做了。
在引導幼兒排隊喝水時,我們先讓幼兒自覺地排好隊,不推不擠,然后一個一個取自己的杯子,喝多少水接多少水,并鼓勵幼兒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進餐前,讓幼兒朗誦小兒歌《愛惜糧食》及古詩《憫農》,讓幼兒知道吃飯不要掉飯粒,糧食來的不容易。
在培養飯前便后要洗手的好習慣時,讓幼兒一邊洗一邊朗誦兒歌:“小朋友,來洗手,袖子卷高點,龍頭開小點,肥皂少打點,手心手背搓一搓,看誰洗得最干凈。”這樣幼兒在不覺之中掌握了洗手的要領。
三、常規培養游戲化,語言慢、輕、短
在日常活動中,對小小班幼兒講話要做到慢、輕、短,即語速慢一些,聲音輕一些,語句短一些,老師可以在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一邊說一邊做,提高語言的示范性和直觀性。一次提的要求不能太多太雜,要突出重點。以孩子學習搬椅子為例,我們在念兒歌和示范動作時,“一手抓椅背,一手抓椅座,兩手抓住放胸前,一個挨著一個放”,教師的語速要慢,讓孩子一聽就能明白。動作要和兒歌動作內容一致。另外,教師要用充滿激情、童趣的語言告訴幼兒做事情的準則,可以適當地把規則變得趣味化,讓幼兒更容易理解,以至于不觸犯規則。例如,在讓孩子養成輕放椅子的習慣時,可以告訴孩子:椅子喜歡愛護它的孩子,如果小朋友推椅子、用力放椅子,椅子會摔跤,它的小腳還會斷呢,多疼啊!
四、正面引導,表揚為主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是喜歡稱贊的,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好話,也沒有一個孩子是喜歡有人罵他的。”可見,教師對幼兒鼓勵、表揚的重要。在鼓勵表揚時,語言要溫和,面帶微笑,讓幼兒覺得有親切感,使幼兒有信心做到遵守一日常規。反之,如果教師一味地批評,他們就會產生反感,甚至害怕。如,班級中有個女孩,膽子特別小,老師聲音稍微大點就會害怕地哭出來。在一次活動課上,我發現她學得特別認真,就表揚了她,沒想到她很開心地笑了,從此以后老師聲音稍微大點,她仍然很開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鼓勵和表揚幼兒,使他們更加努力做好每件事,自覺培養幼兒的好習慣。
五、常規教育,需要持續性和統一性
進行常規的訓練,老師們的意見和方式要相同,否則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如,小小班孩子在學習排隊時,教師在給孩子認真講解、示范和練習一個一個拉著衣尾走的方法,如果班上三位老師都能統一要求,長期堅持下去,那么孩子的排隊就會排得很好,無論是哪位老師讓小朋友排隊,他們都能按之前老師的要求來做;但如果教師在給孩子的練習中,一位老師嚴格要求,另一位老師則很隨便,這樣孩子就會很松散,長期下去,孩子們就會養成散漫的習慣,不利于常規的培養,所以需要堅持持續性和統一性。此外,還要把家園結合起來進行常規培養,使常規培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小班常規培養的策略探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小班常規培養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