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生活化的藝術,它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以滿足勞動人民的精神和物質文化需求為創作宗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如何在適應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傳承本土文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
廈門有著悠久的閩南文化。它源遠流長,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乃至民族氣質。它生動活潑,具有鮮明的生活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閩南文化保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民間工藝,這些民間工藝易于激發當地幼兒的學習興趣,適合幼兒感受、體味、領悟。因此,引導幼兒了解和學習這些優秀的民間工藝成了我園課程與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選取了其中的剪紙、珠繡、面泥、漆線雕、影雕等民間工藝,借以培養幼兒對閩南民間工藝的深厚感情以及相應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進而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一、欣賞民間工藝的美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才能產生快樂的體驗,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幼兒對民間工藝的興趣是在欣賞和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的。我們只有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才能使幼兒在閩南民間工藝活動中產生愉悅感,才能使他們的認知、情感等得到發展,創造力得到提高。
閩南民間工藝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石、土、泥、布、紙、金屬等物質材料被勞動人民賦予了藝術生命。漳浦剪紙秀麗纖細,富有濃郁的原始和稚拙美感。為了激發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我們還結合優美的民間
音樂和民間故事,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帶有喜慶色彩或代表吉祥如意等美好祝愿的剪紙作品,如“慶豐收”“鬧元宵”“老鼠嫁女”“十二生肖”等。珠繡是廈門特有的裝飾性工藝品。為了激發幼兒對珠繡活動的興趣,我們搜集了大量的珠拖鞋、珠掛圖、珠繡包等實用工藝品,以及幼兒喜歡的動物、人物、景物等浮雕式作品。把它們布置成珠繡工藝品展覽會,以引導幼兒欣賞。漆線雕在廈門已流傳了三百年,它用精細的漆線和特殊的制作工藝纏繞出金碧輝煌的圖案,其中往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它的制作過程包括雕塑、粉底、漆線裝飾、妝金填彩等。以上幾種精美的閩南民間工藝品深深吸引了幼兒,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在制作過程中探究和體味
陶行知先生強調,“親知”是獲得一切知識的根本!奥勚焙汀罢f知”都要立根于“親知”,方能產生效力。民間工藝活動是一種手、眼、腦并用的實際操作活動,種類繁多的工具和材料本身就可以直接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欲望。為此,我們為幼兒創設了模擬性、開放性的閩南民間工藝制作坊,鼓勵幼兒大膽地去想、去做,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漆線雕加工廠,幼兒用橡皮泥代替漆線雕工藝生產過程中所用的泥漿,運用搓、切、盤繞、上膠等美工技能在酒瓶、紙盒等廢舊材料上嘗試制作,模擬做出各種浮凸紋樣和圖形,從中體驗到自主設計和創造的快樂。在珠繡坊,那些閃亮奪目、五彩繽紛的玻璃珠子和電光膠片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幼兒根據需要自由取用材料。自主地嘗試用串繡、疊片繡等不同傳統工藝手法制作珠繡。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繡制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例如,在開展“惠安女”的主題活動時,幼兒用珠繡的方式裝飾惠安女的衣服、用黏貼珠片的方式裝飾惠安女的腰帶、用印染的方式裝飾惠安女的頭巾等。在剪紙屋,我們既布置了剪紙藝術精品展,又繪制了可供幼兒參考的流程圖。我們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來創作剪紙作品,如我們將剪紙圖案事先刻在有機玻璃板上,引導幼兒通過拓印等方法創作剪紙作品。此外,在面泥館、影雕角等工藝坊中,我們收集了品種多樣的作品,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自主操作、探索,體味民間工藝的魅力。
三、通過展示作品樹立信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互動建構知識和經驗的。我們一改以往“教師精心布置,幼兒小心欣賞”的做法,既注重讓幼兒參與閩南民間工藝的制作,又讓幼兒自主參與環境創設,在師幼共同設計制作的展示平臺上展示他們的各種工藝作品。我們和幼兒一起巧妙地利用門窗、墻面、走廊等空間位置。分層次展示幼兒的作品。例如,門窗上張貼幼兒的剪紙作品,走廊上貼上幼兒用刮畫和線描畫手法形象表現的惠安影雕,面泥館中展示幼兒用梳子、竹簽、木刀、黃蠟等工具和材料創作的“西游記人物”等作品。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從而樹立信心,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走進社區和家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蔽覀兺ㄟ^充分挖掘和積極利用家長及社區中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學習民間工藝的空間。誠如陳鶴琴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幼兒世界,是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為此,我們帶幼兒走進社會,給予幼兒自我發現的機會,使幼兒更直接、形象地感知閩南民間工藝的美,獲得更豐富的藝術體驗。例如,我們組織幼兒參觀漆線雕工藝廠,幼兒在現場真實地感受到每個工作人員都是民間藝術家,他們由衷地贊嘆道:“真是太美了,叔叔、阿姨太能干了。”回園交流時,我們繼續與幼兒共同探討漆線雕的工序以及漆線雕工藝的替代性表現形式,尋找適宜的制作材料。此外,我們還邀請一些知名民間藝人到幼兒園獻藝,以激發幼兒對民間藝人和民間工藝的熱愛之情。例如,我們邀請廈門著名面泥大師鄭水木來園教幼兒學做面泥作品,邀請剪紙老藝人和幼兒一起剪紙。老藝人不厭其煩地指導孩子們,孩子們則饒有興趣地模仿、學習,這期間尊重民間藝人、熱愛民間工藝的情感油然而生。
此外,民間工藝活動的開展還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無論是活動材料的收集還是具體的活動指導,家長的作用都是很大的。如家長積極提供富有特色的工藝品,豐富了民間工藝坊的內容。在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中,幼兒體驗到了閩南人民的勤勞、智慧、樂觀,產生了作為廈門人的自豪感。
總之,把閩南民間工藝引入幼兒園教育,具有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能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對塑造既能面向世界又具有強烈民族氣質與精神的一代新人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同時有助于加強課程與生活、課程與社會的聯系。實現幼兒教育的生活化、鄉土化和民族化。
【讓閩南民間工藝進入幼兒園課程】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學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 珠心算教學幼兒園論文
• 幼兒園創意水墨畫教學新策略
• 幼兒園文學教育的缺失及其開展
• 先行組織者:幼兒園教學的有效策略
• 幼兒園管理新策略
• 幼兒園“教育過度”問題之我見
• 我對幼兒園管理的認識
• 幼兒教育教學想象力培養策略探究
• 幼兒園綠色教育的實踐研究
• 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
• 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