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是教師強加給幼兒的概念,也不是記憶不完的知識,而是在生活的事件與材料中隱含著的事物屬性與關系。”這句話為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做了極好的界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施以來,許多幼兒園教師對如何開展幼兒園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并作了積極的探索,試圖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游戲情境增進幼兒對數學探究的自主性,嘗試投放較多的材料供幼兒操作等等。然而,我們在幼兒園觀摩數學集體教學活動時發現,幼兒身邊雖然不乏豐富的操作材料,但是這些材料并沒有激起幼兒自主探究的熱情;由于教師長期習慣于以知識為主線開展教學,因而,對于如何與主題、生活融合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感到比較困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數學活動在幼兒園的開展。我們圍繞“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開展”進行了探索與嘗試。
(一)創設生活化的數學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在主題活動背景下,創設生活化情景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現今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與幼兒的生活比較貼近,教師可以將各年齡段幼兒數學發展的要求與主題活動的開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幼兒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創設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主動體驗、嘗試,并積累感性經驗。如小班在開展“蘋果和橘子”的主題活動時,通過“分水果”的活動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中班在開展“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時,通過讓幼兒數一數家里有多少人,家里人的鞋子號碼、身高、體重是多少,為家人選擇物品,認識家里的電話號碼、門牌號碼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如大班在“三八婦女節”的主題活動中開展了“為媽媽采購”“媽媽最喜歡的東西”等活動。既讓幼兒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加減法的知識,又將統計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具體情景幫助幼兒理解。
2.在區角活動的游戲情景中,提供材料開展數學活動
區角活動的游戲情景應配合主題創設環境,為幼兒提供可展開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體現層次性和階段性,讓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擺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體驗。如開展小班主題活動“娃娃家”時,可以在區角活動中提供材料,創設 “娃娃家”的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分發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動,理解“1和許多”、“一一對應”等數學概念,發展幼兒分類和比較等數學能力。在提供物品時,教師可以先提供一樣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樣多的物品,逐漸提高要求。在分類活動中教師提供的材料可以從給動物分食――提供具有暗示性的分類活動開始,逐步增加分類難度,促進幼兒分類能力的發展。
(二)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環境,引導幼兒感知、體驗
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只有讓幼兒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激發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因此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師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情景,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感知和體驗。例如幼兒園盥洗室排隊等候的小腳印標記、活動區域人員控制的標記、擺放玩具的標記、值日生分發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兒學習一一對應、比較等數學內容的機會;“我是第幾組”、“我排第幾個”等,既有數學中關于“序”的內容,又與幼兒生活緊密相聯。教師還可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觀察玩具材料、桌椅、門窗的形狀,比較個子的高矮等等。教師要運用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教育因素,讓幼兒感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三)善于利用一日活動中的數學教育元素
對幼兒而言,數學就是處理生活中切身相關的問題,而非記憶由抽象符號構成的“天書”,數學不是不可理解的高深學問。為了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要努力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創設情景,讓幼兒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在區角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排序方法,讓幼兒在活動時根據活動時間的長短,有條理地安排每個人活動的先后順序;利用看電影的機會,教師可讓幼兒運用單雙數的知識找座位;利用戶外鍛煉的機會,教師可讓幼兒對拍球及跳繩進行計數,測量誰的小飛機飛得遠;利用散步機會,教師可讓幼兒尋找路上的數字,如公交站牌、商店營業時間、紅綠燈倒計時器、車牌號碼等,讓幼兒理解數字所表示的不同的意義。
(四)讓幼兒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的內涵
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到處是數,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早上幼兒穿的衣服上有扣子 ( 大小、多少)、按時上幼兒園( 時間)、來了幾個、缺席幾個幼兒 ( 數量、統計);吃飯用的餐具擺放( 分類);玩什么樣的玩具(形狀) ……幼兒對數學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變幻莫測、奧妙無窮的大自然中處處都有數學:公園里有些什么花?路邊有幾棵樹?樹葉都有哪些形狀……對此,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的問題求知解惑,將相應的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自然地與主題、與其他學科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
(五)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材料
幼兒天生好奇好動,特別喜歡新奇事物,豐富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產生興趣,產生想學、愿意學的積極情感,使幼兒進入主動學習的積極準備狀態。如果選擇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為部分數學操作材料,則更具變通性。如在“物品匹配”數學活動中,我讓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實物、玩具、飲料瓶及蓋子、吸管、塑料泡沫、布條、毛線頭、廢舊盒子等大小不一,顏色各異, 能讓幼兒感到好奇好玩、有趣的東西。當幼兒看見這些東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躍躍欲試的念頭也就產生了。在幼兒認識圖形時,讓他們先試著“折一折”( 把一張正方形的紙, 折成2個小三角形,把一個圓形折成2個半圓形等)、“剪一剪”( 把長方形剪成圓形, 把圓形剪成2個半圓形等)、“拼一拼”( 把2個半圓形拼成一個圓形,把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等) 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分辨多種圖形,開拓思路,這樣嘗試性的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嘗到了成功的樂趣。
(六)在家庭中運用數學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家園互動的作用,請家長配合,讓幼兒運用分類知識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櫥,或到超市購物,運用所學的加減法計算購物的數量和價錢、學做記錄等。教師要讓家長認識到,幼兒的數學教育不僅僅老師可以做到,在家庭里也可以創設條件,利用環境讓幼兒學習數學、運用數學。通過家園合作,共同引導幼兒感受來自于日常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積累數學經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簡單問題。
總之,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師善于創設、發現和利用生活化的數學情景,利用那些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開展活動,使幼兒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能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生活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江蘇省揚中市文化新村幼兒園)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可走極端
• 幼兒園打擊樂教學探析
• 法國幼兒園:寶寶們的美食顧問
• 幼兒園活動中的父親參與不可或缺
• 淺談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價值
• 信息技術精彩著幼兒園的活動
• 幼兒園課程中民間游戲的應用
• 對幼兒園工作的幾點心得體會
• 感恩,幼兒園沉重的話題
• 用古人的智慧經營幼兒園文化
• 談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現狀及完善
• 長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