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教育可以發掘孩子的感知力、創造力,激發孩子豐富的情感,塑造孩子的藝術素養,以達到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目的。廣大幼兒教師應充分重視到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完善
音樂教育方式和方法,增強幼兒音樂教育的有效性。
一、當下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的不足。當下的幼兒園音樂教育大多數是注重短期成效,因此,往往設置短期的教育目標,強調幼兒的智力發展,對其長期的素質發展沒有足夠的引導。
2.課程內容不適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希望教學內容的選擇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兒歌教幾次孩子就能很熟地唱,以為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目標。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們學習的音樂內容就會單一且都是易于掌握的,使得課程變得形式化,教學內容片面化,對孩子的音樂能力和創造力及素養的培養都會有很大影響,根本無法滿足孩子們發展的需要。
3.教學方法的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完成往往會采取“填鴨式”方法,以自己早已經成形的思維來主導孩子們的需要,決定幼兒的接受程度,而忽略了孩子們自己的思維發展和需要。長此以往,孩子們一旦習慣了重復的模式化學習,便會形成固定的思維,不利于其創造力的發展。
二、探索將主題課程模式運用到幼兒音樂教育中,改善教育現狀
1.教學目標的設置。音樂主題課程的教學目標可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在短期目標的設置和實施方面,教師可依據“主題”方向和內容的選擇以及實施中貫穿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得孩子們在潛移默化輕松而又充滿專業氣息的氛圍里愉快地了解和掌握音樂基本的知識。長期目標即是音樂主題課程的教育主旨,短期目標的實施能為長期目標奠定很好基礎,在各式各樣的主題課程的開展和實施過程中慢慢培養幼兒對音樂之美的感知和發現能力,為幼兒的音樂創造力和素養培養助力。
2.主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首先,教學內容不能長期以一種主題為主,盡量避免出現內容簡單、片面的情況,應當設置全面的主題來最大限度豐富幼兒的音樂涉獵領域。內容應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師應該注意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感的特點,設置一些關于大自然中幼兒感興趣的東西來作為主題內容。例如,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和特點,讓幼兒辨別然后進行模仿。其次,教師應當在主題方面涉及情感,體現人間的愛,讓幼兒感受人間處處充滿愛,父母的愛、朋友的愛以及人民對祖國的熱愛等,體現出人類的美好道德。最后,經典性音樂也不能缺少。雖然幼兒在欣賞經典音樂的時候比較吃力,但這是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和引導,教師不能因為有難度而放棄。可適當選用一些容易引起幼兒興趣的曲目,如莫扎特的歡快奏鳴曲等。
3.教學方法的改進。根據幼兒的特點,音樂主題式課程的開展以活動的形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豐富性,除了避免幼兒在課堂里的聽課效率較低以外,還能在幼兒潛意識里形成音樂是享受的過程,它與其他學科性課程的學習是不一樣的,讓幼兒愛上學習音樂。教師可設置單獨的主題課程,也可設置系列主題課程。如可將情感主題課程設置為系列主題,包括親情――“我的媽媽”、友情――“我的小伙伴”、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愛北京天安門”,愛情――“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為情感系列。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教幼兒唱相關
兒歌、跳舞、做小演講等,還可以做課后延伸,讓幼兒在課上根據教師事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個小禮品送給親人或小伙伴等。
結合當下幼兒音樂教育的諸多問題,筆者初步探索將主題課程應用到音樂教學中,期望能通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解決在以往音樂教育中的問題,幫助孩子們形成自己的音樂鑒賞和積累,培養出自己發現、感知音樂美的能力,最終能為以后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奠定基礎。望廣大同行一起努力,不斷完善幼兒音樂教育。
(來源:教育界?下旬)
【幼兒園音樂性主題課程建設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音樂性主題課程建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