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萍(1987.04- ),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江蘇省常州市西林街道中心幼兒園幼兒教師。 (常州市西林街道中心幼兒園江蘇常州213000)
一、幼兒園課程的定義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1、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制定的關于保教活動的一切計劃和內容。
2、 幼兒園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基本的指導思想。
3、 幼兒園課程是靜態的:有計劃、有意圖、有章可循的。
二、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
(一)關于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
課程生活化意味著讓幼兒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學世界的奴役。課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課程的具體性、直觀性、主體性,課程從幼兒自然的發展規律中設定目標,課程從以自然態度面對的生活世界尋找內容,課程以向現實經驗的還原為指針確定實施的策略。
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要求我們將知識、技能及品德還原為經驗。幼兒對知識、技能及品德的學習和發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論,一定要將知識、道理和技能還原為產生它們的實踐探索過程,讓幼兒在行動中學習,在行動中感受,在行動中發展。因此,生活化的課程就是行動化的課程。生活化課程設計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幼兒做什么。教師的教學設計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幼兒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師可以做什么。幼兒就是在做什么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得到發展的。幼兒的“做”包括觀察、探索、發現、表達、交往、欣賞等活動。
專家理論的引領讓我們一線教師在實施課程中看到目標,同時為我們建構課程提供導向性。究竟如何引導孩子去走進自己有意義的生活世界?如何去發現自己生活世界中美丑善惡?如何去探索生活世界的奧妙?如何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表達表現自己的感受?這些是我們在建構研究和實施課程中需要經歷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體驗,在反反復復地實踐反思后才能去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生活的外延很簡單,然而生活的內涵卻很豐富,幼兒生活世界就是其中的一個微觀的世界,當幼兒的生活世界與成人生活世界碰撞時便會產生矛盾,引起幼兒行為和認識的困惑,有時會讓教育處于最尷尬的境地。矛盾最突出的方面便是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因此,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要求我們將知識、技能及品德還原為經驗。”我認為提得很重要,很要必要性。
(二)指南中蘊含的生活化課程
《指南》中五大領域是相對的劃分,五大領域之間是有機聯系、相互滲透的。五大領域的核心經驗不是課程本身。課程就是依照核心經驗展開的經驗分解、教師和幼兒為獲得經驗所進行的環境和材料準備及幼兒多感官的參與和努力的過程。整合是幼兒園課程的原則,不管什么課程類型,都應貫徹整合的原則。經驗或行動是幼兒園課程的現實表現形態,幼兒園課程結構就是行動結構。
因此,幼兒園教育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用“五指活動”(陳鶴琴所說的五項活動跟《指南》里面說的五項活動是一樣的,只是他當年沒有說“語言”,而是說“語文”)來形象地說明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五指活動的五個方面就像人的五個手指一樣,是有機聯系、血脈相連的;五個手指是各不相同的,每個手指都有自己的功能,缺一不可;五個手指要共同、合理地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五個手指都長在手掌上。陳鶴琴認為這個手掌就是生活,課程來自生活。幼兒園的課程一定是以孩子的生活為基礎的。對孩子的生活研究得越透,幼兒園的課程就越適宜。
三、種植類農作物系列園本課程建設
(一)大自然的賜予讓我們建立課程
印度作家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對自然了解得太少,比如我們不了解昆蟲,不了解青蛙以及在群山之中呼喚同伴的貓頭鷹,我們似乎從來不去感受地球上所有的其他生物。”他認為,珍惜生物要從了解生物開始。從克里希那穆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要讓幼兒珍愛生命,就應該讓幼兒去感受和了解生命。對幼兒來說,感受和了解生命又是從具體直觀的種植和飼養開始的。作為一種感受、了解和關愛生命的活動,飼養活動是符合幼兒天性的,它既是幼兒獲得有關動物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因此,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規劃應該包括飼養資源的規劃,從幼兒所在的自然資源和生活背景出發,選擇適合幼兒興趣、認識特點和行為特點的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園飼養活動,以提高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質量。
(二)種植物的生長讓我們開展課程
讓幼兒接觸自然,關注動植物,感受生命的成長,從而珍惜生命,愛護生命,是中西方很多幼兒教育家的共同觀點。陳鶴琴曾指出,要給孩子科學的環境,愛自然是兒童的天性,透過這種天性,可以培養兒童愛科學、愛勞動的品格。因此,“幼稚園要布置一個科學的環境,盡可能地引導兒童栽培植物(花卉、蔬菜),布置庭院,從事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并飼養動物。經常指導兒童對環繞著他們的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從園地的栽培管理,動物的飼養以至日月星辰的變化,鳥雀鳴蟲的歌聲,透過兒童的雙手和感官,使兒童對自然界的事物得到正確的認識,使兒童懂得自然界與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福祿培爾、蒙臺梭利等人也很注重兒童的自然教育。
四、展望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在專家們的不斷修改中變得不斷完善,也讓教師在開展課程中不斷成長,我希望幼兒園課程能夠扎根幼兒,扎根生活,吸取生活中知識、資源開展課程。課程的組織形式不限于課堂,帶孩子們去公園,去農場,去社區,在大自然中獲得經驗和知識。
【淺談生活化的幼兒園種植課程】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教學管理
• 幼兒園班級工作的管理
• 幼兒園游戲化的數學教育
• 問題導向:創建優質鄉村幼兒園
• 幼兒園中大班跳繩實踐研究
•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課程設計策略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研究(4篇)
• 淺談幼兒園管理策略
• 提升幼兒園教育品質探索
• 淺談幼兒園情境教學的運用
• 幼兒園雙語浸入式教學研究
• 試析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