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應以正面表揚、鼓勵為主,但是針對幼兒認知和自控能力不足的特點,教師在塑造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用到懲罰教育手段。如何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懲罰教育應有的價值,這是學前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懲罰是指對學生表現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評價,對個人或集體進行指責,旨在控制某種行為。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懲罰表現為否定性的表情暗示、說理教育、隔離、暫停活動、讓幼兒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等形式,并不包括體罰。
有研究者認為,懲罰的效果由時間、強度、連貫性、懲罰者與幼兒的關系、語言的配合、懲罰與正強化的配合等因素決定。選擇合適的懲罰策略,能夠明顯提高懲罰教育的效果。
由于認知能力有限,幼兒對道德規范、規則的認識尚未內化,有時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當行為及應受的懲罰。在實施懲罰教育時,教育者要曉之以理,明確告訴幼兒錯在哪里,為什么會被懲罰,同時要動之以情,讓幼兒了解自己的不當行為產生的后果,引發幼兒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內疚以及對受傷害同伴或事物的同情,從而轉變幼兒對懲罰的態度,從不得不接受轉為心甘情愿接受,進一步提高懲罰教育的效果。這種說理加情感教育的懲罰方式,不僅能使幼兒明確了解應該遵守的規則、規范,還會引發幼兒對錯誤行為后果產生內疚、懊悔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使幼兒對懲罰心悅誠服,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學會控制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自尊是個人基于自我評價,對個人價值所產生的一種持久而有情感的感覺。對幼兒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來自自己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外在標準,而是來自自己是否能感覺到被有特殊意義的人所喜愛、所接受、所重視。幼兒園教師可以說是幼兒心目中有著特殊意義的人,幼兒都期望得到教師的喜愛和肯定。
幼兒園懲罰教育是教師對幼兒某一方面或某一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如果把握不好懲罰教育的尺度,可能會影響幼兒的自我評價,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為幼兒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師實施懲罰教育時應以對幼兒的愛為出發點和歸宿,在保護幼兒自尊心的前提下,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度的懲罰教育。那種威脅恐嚇式的懲罰方式應該謹慎使用或者避免使用。 在幼兒園班級中,教師不能為了個別幼兒的個別不良行為而終止或打亂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為了避免破壞整體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否定性的表情、身體動作的暗示、暫停活動的方式巧妙制止個別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還可以使用集體教育方式,重申班級活動規則,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班集體的行為準則,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 現代心理學與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就是揭示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雙向作用關系,指明了教育教學活動作為師幼交往、互動過程的本質、特點與規律。在教師向幼兒施加影響的同時,幼兒也以自身的特點、行為,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
面對幼兒的種種不良表現,如上課隨意走動、欺負同伴、不聽教師口令、不遵守游戲規則等,教師經常會產生憤怒、煩躁、挫折等強烈的消極情緒體驗。有一位幼兒園教師曾告訴筆者:“只要看到班上最調皮的那個幼兒來上幼兒園,我就會頭痛。”教師在處理應急事件或情緒不佳時往往還會表現出一些過激行為,如大聲呵斥、叫嚷、拽拉幼兒等。教師的這些失控行為既不能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正面示范,也不利于師幼間信任、依戀情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幼兒不良行為問題的糾正。因此,在面對幼兒的不良行為時,幼兒園教師要保持頭腦清醒,克服幼兒消極行為的影響,理智面對幼兒的種種不良行為,采取科學合理的懲罰方式,使懲罰教育不僅能夠制止幼兒的不良行為,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還能增強師幼之間的良性互動。
【幼兒園懲罰教育的使用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 幼兒園早期閱讀組織指導研究
• 農村幼兒園開展戶外活動的現狀及對策
• 農村公辦幼兒園轉崗教師管理思考
• 鄉鎮中心幼兒園校園文化建設略探
• 幼兒園浸潤式音樂欣賞活動研究
• 美國幼兒園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
• 給幼兒園多些游戲空間
• 優化幼兒園個別化學習活動的實施策略
• 幼兒園歌唱活動中的關鍵問題探討
• 幼兒園繪本教學現狀及改進研究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