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兒童應當成為環境的主人和活動的主人。幼兒園應當為兒童營造民主、自由的人文環境,還孩子學習的權力,并為他們創造與同伴交往的空間,使他們真正成為幼兒固的主人。
[關鍵詞]社會性發展;幼兒園;主人
一、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
一是營造寬松、民主、自由、愉快的人文環境。
任何個體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特定社會規范的約束。個體開始只是被動、無意識地遵守這些規則。隨著個體身心的不斷發展,開始逐步了解和認同社會規則,并慢慢地將這些規則內化成日常的行為習慣,成為社會規范的遵守者和維護者。雖然孩子在幼兒時期對某些規范并不能完全達到認同和內化,但是我們有責任幫助這些社會的新成員們了解、認同、內化社會規范。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對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有所認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幼兒園的常規就是社會基本規范的具體體現。
我們一向十分重視幼兒良好常規的培養,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反思傳統的常規教育與社會行為規范之間的差別。在過去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孩子不愿上幼兒園,其主要原因是幼兒園的環境和活動對幼兒限制過多、過死。活動室內留給孩子的空間很少,孩子每天玩什么游戲,玩什么玩具都要由老師指定和分配,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只有“聽話”和服從。針對以前的這種教育模式,我們有過這樣的反思:為什么所有常規的遵守都必須建立在威逼、恐嚇和反復強調的基礎上,并且離不開成人的監視?為什么就不能使這些常規內化成個體本身的需求呢?追根究底,原因在于我們在制訂規則時,把孩子當成了局外人,沒有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所有的規則是“老師命令我必須這樣做”而不是“我為了能順利進行活動需要這樣做”。因此,我們認為只有讓一切活動常規和要求都建立在與孩子共同商討的基礎上,把所有“老師說的”都變成是集體自愿遵守的公共規則和公共秩序時,規則才是“兒童的規則”而不是“老師說的話”。規則一旦建立,集體里(包括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共同制訂的公共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出現在活動室內人人輕聲細語,相互協商、相互合作或者獨自專注于各自工作、不互相影響或互相干擾的現象。基于此,我們在制定班規時,讓孩子們商量討論,由他們決定制定什么規則,規則怎么定。由于規則是他們自己定的,所以他們在活動中都能“按章辦事”、自覺地遵守。
二是創設融教育、游戲、健體、娛樂為一體的兒童樂園。
我們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著力創建有利于孩子和諧發展的環境,讓幼兒園每個角落都滲透教育,讓每一個墻面都富有教育內涵。
首先在室外大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設置了各種功能室,有美勞工作室、電腦操作室、科學實驗室、寶寶書屋、軟體器械健身室;操場上有賽車場、MBA賽場、飛行區、攀爬區、接力賽區、沙水區、球類賽區,等等。每一個活動區域都有區域牌和明確的細則要求,包括活動人數、器械的收放、安全使用等,并附有具體的開放時間安排表。孩子們就像成人在工作之余休閑鍛煉一樣,按照每個活動區域的開放時間自由參加活動。另外,在幼兒園的廚房拆建時,我們就考慮到了如何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在新廚房的操作間和配餐間都有一面墻是全塑鋼玻璃的,這樣可以滿足孩子不進廚房就可以觀摩廚師工作的愿望。同時,在這面玻璃墻的旁邊就是一個仿真的小型廚房,里面的設施都是依據孩子的個子“量身訂做”的,并配上小型電磁爐和廚房用具,儼然一個迪斯尼家庭式的小飯廳。根據該功能室的時間表,每個孩子可以一周來此活動一次,并由老師帶領每個年齡班的孩子在這里組成家庭。他們可以在此學習切蘿卜、削土豆、洗青菜、煮米飯、煎雞蛋和炒蛋炒飯等,活動中“妹妹”擇菜、“姐姐”洗菜、“爸爸”切菜、“媽媽”烹調――個現實中的幸福家庭就這樣誕生了。
其次,在室內小環境的創設中,我們盡量由孩子做主,盡量為孩子提供各種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以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每個班級就像是孩子們的大家庭,大到主題墻的設計及布局,由孩子根據近期的主題活動和學習經驗在老師的協助下完成;小到活動室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老師和孩子共同收拾存放,便于孩子們隨時根據需要自由取放。孩子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必須獲得老師的同意后由老師取來才敢使用,或者干脆就不敢往那方面努力,只是按照老師的安排去活動就行了。班級里的每個區域就像是每個孩子的房間一樣各具特色,那是因為它們都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布置的,娃娃家里的家具該怎樣擺放,要搭配什么樣的卡通小床和配上什么顏色的窗簾,都由家里的主人――孩子們說了算。娃娃家里的卡通汽車床被擺在了飯廳里,孩子們說是方便主人吃飯和睡覺;“小書吧”的座位上都安放了靠墊和零食,孩子們說這樣看書會很舒服;飯廳的桌上孩子們擺上了一束自制的野花,他們說這樣吃飯才有胃口;孩子們把茶杯柜搬到了“工作區”,那樣他們工作累了就不用跑老遠去喝水了――每個區域從設計到布置都由孩子做主,他們都有許多理由說明這樣做的好處。區域活動室也因此更富有生機和新意,因為孩子們不會允許它沒有變化,他們每天都會根據投入使用后的“便民”“利民”原則進行創新。
二、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
(一)還孩子學習的權力
在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所喜歡參加的學習活動。我們每周有一天,全園的老師根據各自的特長預設好活動方案,提前一天在“學習園地”里交流。當天各班的老師會把每個活動的設想及活動地點向本班孩子詳細描述,由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活動內容。先由級組開始,逐漸過渡到全園開放。這樣,孩子們每周都可以輪換學習伙伴,學著去適應社會公共規則以及學習和社會中的每個不同個體交往,與不同的老師共同學習。由于這種環境的變化是由孩子自愿選擇的,所以孩子們還懂得了如何調適自我的學習方式和溝通方式來面對環境的變化。接下來,我們還嘗試了全園開放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全園的老師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根據各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制定主題活動計劃,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實行全園開放,孩刊自由選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各種人力和物質資源的共享。
(二)創造與同伴交往的空間
心理學家指出,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表現為善于協調各種關系,并在一定社會秩序中達到相對自治。為了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我們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老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我們將戶外活動區域全開放,室內功能區域開放,兩大游戲(角色游戲和建構游戲)開放與整合,并每周安排一次的集體大聚餐活動。這幾大開放性活動既為孩子們的同伴交往提供了空間,同時也有利于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每 位教師的優勢與特長,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化整合。
三、讓孩子享受主人的權益
(一)履行自我服務、參加集體勞動和維護勞動成果的義務
孩子作為園所的一份子,享有參加勞動的權利和維護勞動成果的義務。我們注重在實際勞動中,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我們開展的勞動活動具體分為常規性的大型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小型勞動。大型勞動包括:開學前的打掃、學期末的收撿、每周一次的勞作(室內大掃除,擦桌椅、家具以及配合廚房進行包點的制作,例如包餃子、餛飩、包子等)、輪流飼養小動物等。同時,我們在園所環境美化和維護方面,采用“分區包干、輪流管理”的形式,劃分出每班的衛生包干區,由各班孩子和老師在勞動時間內統一打掃和負責維護,并輪流做執勤人員負責監督和管理。小型勞動則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雜務,如分飯、餐后打掃、清理餐具,等等。
(二)享有園所管理的知情權,參與園所管理工作
我們嘗試讓孩子參與我們的管理,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們充分顯示主人翁的地位與權利。例如對幼兒園的任何維修工事,我們都以告示的形式告訴大家,由老師有計劃地組織孩子們到現場觀摩,孩子們因此知道了怎樣換燈泡、電線為什么會短路、怎樣安全使用與維護各種電器和體育娛樂設施等粗淺知識。對于幼兒園的園服,我們也廣泛征求孩子和家長的意見,提供多種服飾供孩子選擇,由他們做主,集體投票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從商量、投票、計票、公布結果到最后訂購,孩子們體會到了當家作主的樂趣和責任。
(三)鼓勵孩子參與各種評優活動
幼兒園的各種評優活動,如優秀班級、“好園丁獎”“年度寶寶”等,以往都是由成人決定,現在我們也開始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他們被作為主體邀請參與進來,每個評選活動都由孩子們和老師、家長一起根據相應的評價標準投票決定。
幼兒園――這個孩子一天生活與學習8小時的場所,應該如何成為“為了孩子的一切”和“一切為了孩子”的地方,怎樣體現“以孩子為主體”的內涵;怎樣利用和孩子共同生活與活動中的一切機會,創造多種條件,以多種方式引導孩子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從而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等問題,是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深入探討的永恒主題。
【讓孩子成為幼兒園的主人】相關文章:
• 讓孩子成為幼兒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