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馬斯基說過: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本地方的特色、精神、傳統和特點。我園地處江蘇省靖江市最北端的千年古鎮――季市鎮,這兒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特別是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民間小吃是本地民風民俗的一個反映,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依據“以科研促教研,追求師幼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園開展了《本土飲食文化滲透幼兒園課程之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我們嘗試通過挖掘和弘揚季市飲食文化,讓幼兒運用藝術表現手段把自己對季市小吃的情感和體驗表現出來,讓他們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不斷感受家鄉的民俗風情,激發愛家鄉情感。
一、利用家鄉飲食文化,豐富教育活動內容
我們立足本地實際,以“本地飲食文化”開發與實踐為切入點,建立主題網絡,生成了系列主題活動,豐富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增添教學活力。
(一)分年齡段收集、改編可利用的季市飲食文化教育資源
我們結合季節特點、傳統節日利用本地營造的鄉土氛圍,分年齡段收集、整理帶有本土特色的小吃、特色菜肴、節日飲食習俗,把收集到的本土飲食文化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并匯編成集,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讓幼兒了解季市美食的意義,編制大中小班系列活動方案,按時間的推移融入到幼兒園現有的主題活動中。
(二)探索能吸引幼兒的形式新穎的活動模式
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課堂教學、區域活動、操作活動、環境創設、園外教育活動途徑是實施活動的保證。讓幼兒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合作,了解家鄉飲食文化,發展動手能力,調動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 創設本真學習環境,促進幼兒持續發展
(一)通過參觀調查,學習制作,使幼兒對家鄉小吃感興趣
為了幫助幼兒了解家鄉小吃,我們利用幼兒園身處集鎮的獨特地理位置,隨處可見小吃店,帶領幼兒參觀了傳統小吃店,使幼兒切身體驗家鄉小吃的博大與深遠;同時,季市小吃發源于家庭、來自民間,于是,我們請家長在家和幼兒一起制作特色小吃和美食,了解這些小吃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方法,并通過讓幼兒進行品嘗親身體驗制作,激發他們的興趣。
(二)創設體現季市飲食文化的豐富的幼兒園環境
在開展家鄉飲食文化主題研究的過程中,班班都創設了和研究內容相應的主題墻飾和區域游戲,供幼兒認識、觀察、講述和游戲。
(三)注重材料的投放,通過和材料的互動促進幼兒發展
我們在各個活動區提供與活動內容相適合的材料。在活動中我們不僅了解了各種小吃的制作材料及方法,還通過讓幼兒在做做玩玩中學會了各種技能,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三、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課程整合能力
家鄉飲食文化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可參考的書籍,我們就組織教師上網查找、去文化站查找,搜集剪貼報上的有關資料,走訪季市名店名廚,探尋本地小吃和美食的發源地和文化內涵、歷史淵源,自我組團,鍛煉了農村教師的交往能力;在主題開展的過程中,對于孩子的表現能力,表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對孩子想象力的保護和開發都得到提高,增強了教師的評價能力;另外在總結提升和反思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尋求專業的引領、理論的支撐,以及自我修養、基本技能、知識結構的更新和提高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通過開發和利用本土飲食文化,可以不被教材的內容所束縛,結合本地不同季節的小吃和節日飲食文化的特點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教育活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園本課程活動方案,促進教師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的提高。
四、挖掘社區家長資源,形成多種教育合力
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與家長、社區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豐富幼兒社會經驗,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發展。
我們利用節日請家長來園參與我們的活動。如元宵節讓孩子與家長共同搓、煮“圓子”,端午節開展了“親子包粽子”活動,春節開展了“親子設計季市酒酵饅頭品牌包裝”比賽活動;我們還邀請到“荷葉桂花茵糕”“大爐餅”等制作的傳人為孩子們現場制作,講解小吃的起源。這樣,從幼兒到家長,從家長到社區,從社區到老師,成為了一個共同互動的和諧的整體。
“依托古鎮資源優勢,樹立園所本土特色品牌”一直是我園追求的目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挖掘本土文化,給我們的孩子們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優良的生活學習大環境。
【挖掘家鄉飲食文化 滲透幼兒園課程】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策略探究
• 淺談幼兒園的德育教育
•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培養
• 幼兒園教育管理開展方式探討
• 戶外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 談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要點
•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創新與實踐
• 芻議幼兒園藝術教育生活化
• 如何防止與糾正幼兒園小學化
• 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制度研究
• 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策略
• 提高幼兒教師繪本教學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