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自然界豐富多彩的事物和現象具有無窮的魅力,能吸引幼兒去探索,去觀察,去發現。開展科學游戲正好滿足了幼兒這一心理需要。創設科學游戲區,作為幼兒園的一種教育載體,它與集體科學教學活動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通過開展科學區游戲,向幼兒展現一個豐富多樣的、多功能的、多層次的自由選擇活動環境,通過游戲滿足幼兒交往的需要,豐富生活經驗,讓幼兒勇于嘗試和探索,培養幼兒的積極態度,促進幼兒的創造性和個性的發展。
一、幼兒園科學游戲區創設的內容
科學游戲區是幼兒操作、實驗、探索的場所,首先,必須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如常用的磁鐵、平面鏡、放大鏡、棱鏡、電線、電珠、電池等,保證幼兒能夠自由地、獨立地選擇各種材料進行操作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體驗機會。科學游戲區也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如手工工具、廢舊物品等小型、簡單的東西,結合教育活動,讓幼兒進行科技小制作。制作的內容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統一安排,也可以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制作。科學游戲區還可以作為幼兒展示與交流的中心,盡管他們制作的東西不夠成熟、完善,但都凝結著幼兒的心血,把他們展示出來,會使幼兒感到興奮、自豪,促進他們自信心的增強。同時,也能起到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作用。
科學游戲區的活動有時也可以和自然角的活動聯系起來,進行一些科技小實驗。例如,自然角進行“種子發芽”實驗,在科技角可將種子分成幾組開展小實驗,讓幼兒觀察環境條件對種子發芽的影響。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后,隨時可在科技角自己進行小實驗,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科學游戲區的活動以幼兒為主體,并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科學游戲區的創設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保證,也是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不可忽視的方法。
二、材料的準備及投放
在科學游戲區,應為幼兒準備充足的,能激發幼兒進行科學游戲的玩具、工具和材料,幼兒操作實驗選用的設備材料要安全、衛生,適合幼兒。教師要教會幼兒使用工具材料,熟悉操作程序,交代操作規則和安全事項,為幼兒布置好科學游戲的環境。
1、材料的選擇應選擇科學有趣兼顧;
有趣的玩具盒材料才能刺激幼兒科學探索的欲望、科學的材料才符合科學游戲活動要求。科學和趣味兩者應當是互補的關系。如果玩具盒材料只具備科學的因素,幼兒不容易進入其中,科學游戲區就形同虛設;如果只注重趣味,又會失去科學探索和科學發現的真正意義。比如幼兒在探索彩虹的過程中,開始教師引導幼兒用三棱狀玻璃在太陽下觀察陽光穿過玻璃折射出的七彩顏色。但三棱狀透明玻璃不容易收集到七彩,而且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距較遠,不利于幼兒拓展相關經驗,于是,教師改為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廢舊光盤、鏡子和水進行探索游戲。幼兒很快就收集到了這些材料,人人都能進行探索游戲。當這些材料在一雙雙小手的擺弄下折射出七色“彩虹”時,幼兒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
2、材料的投放具有不同的探索空間;
在科學游戲區中,為幼兒提供的玩具材料不一定是完美的,很多時候幼兒通過半成品玩具或材料觀察到許多科學現象,從中發現問題的。如在對“水”的探索游戲中,教師可以在裝有水的大口瓶里放入不溶于水的小玩具或材料,讓幼兒探索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
3、主、輔材料合理搭配;
所謂主、輔材料的合理搭配是指主要的玩具材料基本保持不變,根據幼兒探索和游戲的需要增減輔助材料,以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為幼兒在不斷擺弄玩具盒材料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現象,也會產生許多問題,對于這些現象和問題,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給予解答,最好是通過不斷地增添和更換輔助材料讓幼兒自己探索,設法尋找答案。
三、進行有效的指導
1、建立必要的規則;
科學游戲區是幼兒自主學習的場所,但也會出現幼兒隨意丟放材料,或帶著玩具到處走動,或大聲講話,女孩子們則喜歡將多種玩具混在一起玩……,因此活動區也需要規則的限制,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培養幼兒自律行為和責任感。針對孩子區域學習時出現的現象,我們組織班級小主人――幼兒討論制定區域學習時應該遵守的規則并建議他們用繪畫標記的方式,畫出來貼在區域內,提醒大家規范自己的行為。由于這些規則的制定,尊重了幼兒的需要,也是他們自己制訂的,故他們都很樂于接受。這些規則不僅為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孩子們還不斷地將規則內化為自己的習慣。
2、實施隱性的指導;
首先教師細致的觀察是關鍵,通過觀察,教師能發現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身心水平的新發展,判斷幼兒的發展與自己預想的步驟是否吻合?確定所設的目標是否適宜?每個幼兒需要因人而異地給予哪些及時和必要的幫助,預設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兒的興趣?難易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添加輔助材料等等,通過觀察獲得了準確的信息后,便可以選擇指導的行為,進行適度的指導。
(1)適度的間接指導;教師積極與材料互動發揮榜樣的作用。當幼兒面對新材料無所適從、當幼兒活動有所停頓或有放棄跡象、或幼兒對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可以找準時機介入,引導幼兒產生對操作的興趣,并做出較規范的與材料進行互動、積極探索的榜樣。
(2)適時、適度的提問引導; 實踐中我們發現,提問引導過早,則會讓幼兒失去主動探索的機會,引導過遲則會讓幼兒放棄探索。那么,何時介入最合適呢?我們認為當幼兒的探究行為或結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時要介入,當幼兒有求助需要時要介入,當幼兒發生困難,如發生糾紛或活動有停頓或放棄現象時教師應準時介入。
適度就是教師的指導要留有余地,多給幼兒以鼓勵、啟發、挑戰、暗示。盡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探索。因為自己悟出的東西總比別人“傾注式”告訴的要記得清、記得牢。
(3)利用伙伴因素增進幼兒間的相互切磋與學習;對于幼兒來說,從伙伴那里可以學到許多以前不會的本領,可以從伙伴口中知道許多新鮮的東西,還可發展幼兒間的交往、合作能力。應培養幼兒樂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導同伴的品質。多問孩子“你今天有什么新發現?和誰一起發現的?”等,鼓勵幼兒相互指教,體驗與同伴互動學習的樂趣。作為教師也應尊重幼兒、理解幼兒,甚至向幼兒學習。將自己置于幼兒的伙伴地位,甚至有意創設操作失誤,營造師生同步學習的氛圍。那種師幼間、幼兒間互動探究、積極表達創造的美景將自然呈現。
(4)努力激發、維系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學習常有“三分鐘熱度”的現象,這是幼兒心理發展不成熟的表現。教師在科學區增設“小問號專欄”和“小發現專欄”,鼓勵幼兒提出問題、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成功。
參考文獻:
[1] 文章:科學教育活動區的創設與實踐指導
[2] 著作:《幼兒玩具與游戲》
[3] 文章:淺談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
【幼兒園科學游戲區的創設】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
• 讓幼兒園科學教育走出“冷門”
• 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性、科學性與藝術性
• 談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指導
•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
• 優化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教學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
• 淺談幼兒園后勤膳食管理的科學化
• 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如何進行科學教育活動
• 如何科學化幼兒園管理,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 談談幼兒園科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