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孩子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且也促進了兒童的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現代幼兒教育研究表明,游戲可以促進幼兒感知、觀察能力的發展,可以促進幼兒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幼兒通過游戲提高自身技能,通過游戲認識社會規則,學會與他人相處。
一、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內涵
游戲化教學是指教師以游戲為手段來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所謂游戲化教學,就是根據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嚴重的狀況而提出的,是為了讓心理機能尚未完善的幼兒不至于承受正規教育帶來的強烈壓力,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游戲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在這類活動中也有游戲般的體驗,從而促使他們能自主參與,主動建構,在輕松中達到一定的預定教學目標。因此教學游戲化實質上就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孩子主動學習過程(不是控制下),是一種教師把外在要求轉化為幼兒內在需要的活動,是一種孩子在活動中感到愉悅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種教學目標非常清晰的活動。
游戲化的本質不是將教育活動統統變成“游戲”,而是使教育活動具有動力性,即興趣性、樂趣娛樂性,從而實現幼兒在愉快中獲得和諧健全發展目的。
《幼兒園指導綱要》也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所以近年來,“游戲化教學”風靡全球。
二、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必須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活動,才能獲得必要的經驗。教師在組織活動時過分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幼兒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1.有利于提高幼兒園教學的適宜性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有利于創設良好的幼兒教學環境,良激起幼兒的情緒體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園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場所之一,對幼兒具有特殊的意義,對于三至六歲的幼兒來說,他不具備成人對環境具有的那種選擇、適應、改造等能力,決定了幼兒對環境具有廣泛的接受性和依賴性,創設一個科學的幼兒園教育環境就顯得更為必要。幼兒園環境的創設的目的,有利于用環境對幼兒進行生動、直觀、形象和綜合的教育,讓幼兒參與和利用環境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發幼兒內在的積極性,讓幼兒直接得到一種情感體驗和知識的啟迪,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環境創設必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適合本園本班的特色,充滿著童真童趣,使環境中的點點滴滴點綴都洋溢著幼兒教育獨特的文化內涵,不斷滿足每個幼兒的需要。
2.有利于提升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計劃、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活動。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發、促進和引導幼兒順利開展學習和達成有效學習結果的過程。有效教學就是要遵循幼兒園教學的特點和規律,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
(1)選擇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選擇有效的方法手段,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2)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動的結尾環節,老師往往喜歡向幼兒拋出一個“誘餌”――等會兒老師帶你們干什么,等會兒你們去干什么等,其實活動結束并沒有或不可能兌現。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活動并非少見,老師的初衷或許是想讓幼兒仍然保持興趣使活動持續延伸,或許就是無意識的隨口出。而實際上,這樣的結束毫無意義,還可能會令孩子產生老師說話不算數的印象。成功的教學結束語,不僅可以系統概括本活動的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寬、延伸教學的內容,激發幼兒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3.有利于克服幼兒園教學的小學化
學前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既不能被其他全學段所取代,也不能照搬其他學段,實踐證明:在幼兒階段通過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超前實現小學的教學目標,追求的只是一時的表面的東西,從長遠看對孩子的發展并無益處。學前教育的功能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奠基工程,具有潛在效應和長遠效應,必須改變人們對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幼兒園教育應著眼于兒童發展的長遠目標,要特別注重那些對兒童一生產生影響的品質,為其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就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原則。
《綱要》明確指出:教育必須“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首先要堅持《綱要》正確理念,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克服幼兒教學小學化。
三、當前幼兒園教學中游戲性的缺失
1.知識傳授過多,教師游戲化教育技能不足
傳統教育中,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采用集體教學的方式,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也形成了許多適應該教學方式的教育經驗與技能。教師習慣于“領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對紀律的要求十分嚴格,幼兒的一切活動與行為都必須服從集體、統一要求,都必須順應教師的教學安排。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教師的基本師范技能比較扎實,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還缺乏將游戲思想轉化為游戲實踐的技能。如:如何創設游戲化教學環境,實現游戲性因素與教育性因素的融合;如何發現、探索和整合教學環境中的游戲性教育資源;如何組織開展游戲化的教學活動;如何在游戲活動中建構幼兒游戲經驗,以實現對活動本身的延伸和拓展等。教師游戲化教育技能的缺失也成為制約教學游戲化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2.教師游戲化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互動關系單向化
觀念形成思想,思想決定行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必然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提前預設具有較高結構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教師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或者更確切的是領導。教師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引起幼兒的某種反應,從而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預設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幼兒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與認知技能;教學就是教導式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就是對所學內容的記憶、背誦和理解,好的成績,技能的獲取為最終目標,表揚或獎勵等外部刺激成為衡量標準。
總之,幼兒園實施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實踐模式,游戲化教學的實現所要求的就是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目的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游戲化教學主??將游戲性因素和教育性的因素進行融合,內隱于為幼兒發展創設的教育環境中,幼兒通過人與人、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豐富著自身的經驗。在游戲中實現著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身體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情緒情感的發展以及創造性等個性特征的養成等。教師以引導者、觀察者、促進者的身份存在于幼兒發展的整體過程中。通過與幼兒的平等交流,共同形成開放式、主題化的教育內容,通過個別化,小組化的指導,維持著幼兒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發展性的評估,促進著幼兒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靖, 吳麗芳. 幼兒園游戲化美術區域活動開展的實踐研究――以“快樂小鎮”美術區域活動為例[J]. 福建教育, 2014(Z3):73-74.
[2]馬紅梅. 多媒體技術環境下幼兒園游戲化主題教學活動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08.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探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