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各領域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它所具備的新穎生動、感染力強、再現真實、畫面豐富、活潑直觀等特點,非常符合幼兒學習的需要,不但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讓幼兒清楚地看到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有利于加強幼兒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運用信息技術能活躍教學氣氛,使幼兒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大膽地發揮想象力,自由和完整地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使其思維真正地“動”起來,“活”起來,更能有效地鍛煉幼兒動手、動口的能力,使幼兒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活動,獲得全面發展。
一、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適合托班幼兒的教學方式是在一日生活中自然滲透,要想讓這些剛入園的孩子適應集體生活,提高自理能力,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解決問題的。教師的活動必須能吸引孩子,并多用游戲化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參與。
1.播放動畫、歌曲和照片,穩定剛入園幼兒的情緒
托班幼兒由于年齡小,剛入園時情緒很不穩定,存在著一定的分離焦慮。根據幼兒喜歡模仿、喜歡新奇事物的年齡特點,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下載了一些適合幼兒的動畫歌曲、律動,如《我有一頭小毛驢》《快樂的一天開始了》等,把孩子喜歡、熟悉的動畫、
兒歌在晨間播放,在變換的畫面、歡快的旋律中,情緒不好的幼兒很快能停止哭聲,逐漸參與到活動中。動畫視頻不僅讓孩子很快地穩定情緒,在顏色鮮艷的動態畫面中,孩子也能很快掌握一些新的律動及歌曲,使入園環節變得愉悅而有秩序。
我們還及時用相機記錄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用電視、電腦播放給孩子觀看。孩子看到自己及認識的同伴時特別開心,會指著照片說:“這是我,這是某某小朋友。”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既能穩定情緒,又能很快地認識同伴。
2.分層次展示生活細節,提高剛入園幼兒的自理能力
現在家中老人帶孩子的現象比較多,老人過多的包辦代替,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自理能力差,不會與人交往。要想讓孩子提高自理能力,單憑簡單的說教孩子不易接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
課件教孩子學習自理,并配以游戲化的聲音,孩子很容易接受并掌握。
如吃飯問題對于剛來園的幼兒來說是比較難解決,既要讓孩子能獨立進餐,又要培養孩子養成一系列良好的進餐習慣,如正確用勺、坐姿、飯后擦嘴、插椅子、送餐具、漱口等。為此,筆者把教孩子進餐的過程分成三個層次,并根據多數孩子掌握的情況逐步教孩子完成。
第一步:讓孩子嘗試學習獨立進餐。孩子在家里有習慣被追著喂的,有根本就不吃菜的,而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進餐是需要獨立完成的。所以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進餐,多吃蔬菜,在
課件的制作中運用孩子喜歡的卡通蔬菜形象,配以不同的聲音講吃蔬菜的好處,并插進了鼓勵的聲音,讓孩子在進餐前觀看。這樣孩子在活動畫面的引導下,理解了要多吃蔬菜身體才能健康的道理,激發了孩子獨立進餐的愿望。
第二步:教孩子怎樣用勺和正確的坐姿。孩子自己吃飯了但撒飯的現象很嚴重,這是因為許多孩子不會正確用勺或吃飯時坐姿不好。筆者利用可愛的卡通人物配以
兒歌“小手指變手槍,夾住小勺把飯吃,你也試一試”,在動畫與兒歌的引導下孩子很快學會了使用小勺。
第三步:教孩子做餐后的事情。就拿送餐具來說,要按照盤子、碗、勺、紙巾歸類擺放,筆者利用課件先讓幼兒玩小動物找家的游戲,再用真實的餐具找朋友進行分類,孩子們在游戲中很快學會了餐具分類擺放。
3.采用人機互動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日常規則
孩子在家里想做什么家長都會滿足,做事情也不受時間限制。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則不同,有相應的作息時間,孩子在一日生活中什么時間段該做什么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培養孩子遵守常規在托班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孩子剛來時不知道幼兒園和家里有不一樣的地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在指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多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指導,告訴孩子玩具要用一筐拿一筐,玩完了要及時找標記送回家。可以利用課件進行人機互動,教孩子學習按標記送玩具;利用動畫教孩子怎樣正確洗手、擦手,戶外玩時要注意什么。孩子年紀太小,生活經驗少,而在有趣的畫面指導下,孩子容易理解規則的重要性,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
托班孩子注意時間短,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幼兒園的集中教學活動內容不能簡簡單單地靠教師的說教來完成,而必須給孩子們呈現更加豐富的直觀形象。有趣的課件能幫助孩子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學習的內容,很適合托班孩子。
二、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雖然教師也能夠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展示圖片、照片、實物等教學用具給孩子們觀看,以加深幼兒對各種事物、現象的理解和認識。但多媒體課件以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帶給孩子們更加深刻的感知覺刺激,為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實施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色彩鮮艷逼真的畫面、柔和動聽的配樂、適時適度的語言提示,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們在愉快的操作學習中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動態化。
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功能,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將教育內容形象、鮮明、具體地表現出來,增強了集體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引發了孩子們探索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了教育活動的質量。
1.巧妙結合圖文和聲音,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2~3歲的孩子正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幼兒的語言教學,讓不可觸摸的形象具體化、生動化,讓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簡單化,營造了一種更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學習氛圍。
在學習《水》這首兒歌時,以前筆者只是拿魚、花、鳥、寶寶的圖片讓幼兒學習,孩子興趣不足,學得也不牢固。現在則運用課件幫助孩子理解學習,兒歌是這樣說的:“爸爸說,魚兒離不開水;媽媽說,花兒離不開水;奶奶說,鳥兒離不開水;寶寶說,我們離不開水。”這首兒歌告訴孩子,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植物都離不開水,教育幼兒要養成主動飲水的好習慣。課件中首先出現了流動的水,教師問幼兒:有什么東西需要水?孩子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說出了許多需要水的動物、植物,如大樹、小花、魚等;接著出現了爸爸的圖片,問幼兒爸爸會說誰離不開水,孩子說了很多;然后出現了魚在水里游的畫面,出現爸爸的聲音“魚兒離不開水”;接著用同樣的方法依次出現媽媽、奶奶、寶寶的圖片;最后四張畫面在一張圖上,孩子看著活動的畫面很快就學會了兒歌。 在“太陽的顏色”活動中,幼兒需要學習用“太陽是×(顏色)色的,照在××(物體名字)上××(重疊說顏色)的”說一句話。這種學習比較枯燥,運用課件后孩子既能看到變化的多種顏色,又能理解教師的目的。筆者利用課件把一句話分成了兩句,即先讓孩子想象太陽都可以是什么顏色的(進行想象、學說),然后再說照在什么物體上是什么顏色的。孩子看到活動的畫面很感興趣,說出了很多。課件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化解了知識的難點,提高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小鴨找朋友”活動中,動態的畫面加上動聽的聲音,使孩子很快就學會了故事中的語言,并跟著
音樂一起學習小鴨去找朋友,使活動生動有趣,動靜結合。
信息技術教學能把聲音、圖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幼兒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人機互動,開拓幼兒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2.巧妙結合圖形的整體和部分,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托班孩子繪畫無目的性,處于涂鴉階段,要想讓孩子在觀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課件是很好的途徑,它能較好地支持幼兒操作、學習。
在“可愛的小雞”這節活動中,孩子要在熟悉小雞外形的基礎上,選擇大小圓形粘貼好,并用筆添畫嘴、眼睛、腳。筆者利用課件先出示了大小圓形,問幼兒“大圓是小雞的什么部位,小圓呢”,使孩子正確區分利用大小圓。接著出現了很多大小圓形連在一起的圖形,而后在小圓外邊出現了小雞的嘴(三角形),小圓里邊出現了小雞圓圓的眼睛,大圓下邊又出現了小雞的腳,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于是筆者用動作路徑讓孩子看小雞的腳是怎樣畫的,并讓孩子說一說小雞的腳像什么。有的說像樹杈,有的說像楓葉……于是孩子在課件的支持下用小手畫了小雞的腳,解決了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給小雞添畫時,嘴有不同的方向,代表了小雞在做不同的事,孩子們在有趣的動畫中學習著,課件支持了孩子的學習,使孩子的創作不再是小雞排排隊,而是不同姿態的小雞:
有低頭吃食的,有回頭找朋友的,有仰頭看天的,有向前看的……在課件的支持下,孩子的作品鮮活了,更加生動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適應時代的需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激發幼兒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做好家園溝通工作
幼兒園的工作中家長工作是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家長才能放心,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工作,這對剛來園的托班幼兒來說尤為重要。
1.上傳照片和視頻,有助于家長了解幼兒在園情況
俗話說得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家長把孩子放在幼兒園,每天最關心的就是孩子是否適應?情緒怎么樣?做了什么?班級網站是做好家園溝通的橋梁。我們及時把孩子活動的照片、視頻和繪畫作品上傳到網站,讓每位家長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進步。網站的及時更新,使家長了解了孩子在園的情況,看到了孩子的點滴進步,更加愿意送孩子來園了。
2.上傳教學內容,有助于家長積極配合教學工作
為了更好地讓家長了解托班幼兒的發展目標,把班級的月目標、周目標上傳到網站,讓家長了解孩子要學什么,應該掌握什么,把一節課的教育目標及家長要配合的工作告知家長,并把所學的兒歌、歌曲、好玩的游戲告訴家長,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活動內容與目的,更好地指導幼兒。
3.及時有效的網絡交流,提升家園教育合力
要想讓孩子有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家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園保持一致,孩子的良好習慣才會穩定。筆者把孩子出現的共性問題與家長在網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尋找到了更多的教育方法。
為了與更多的家長溝通、交流,我們還把在網站發送的信息在飛信上也發一份,使不能上網的家長也能看到。用飛信可以告知個別孩子的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探索科學育兒的好方法,以便更好地教育幼兒。
四、結束語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新異刺激,可充分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突破教育活動的重點、難點,能使幼兒在可視的、直觀的和愉悅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在活躍的氣氛中發展思維,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提高多種能力。同時,它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充分掌握這一現代教育手段,合理發揮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素質教育,同時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托班運用初探】相關文章:
• 如何當好幼兒園班主任
• 談幼兒園園長的管理意識
• 農村幼兒園人事管理研究的初探
• 點評南京大學和園幼兒園一組兒童畫
• 幼兒園小班電子繪本教學研究
• 幼兒園方案活動材料投放策略之我見
• 南陽市臥龍區部分幼兒園音樂教學情況調查報告
• “三會”推進幼兒園全面發展
• 別具一格的幼兒園隔斷柜
• 民族地區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現狀
• 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問題與解決方法
• 幼兒教師對幼兒美術作品評價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