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國畫教學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發展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有著積極意義。為克服當前幼兒園國畫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教師應以欣賞教學為基礎,通過提高自身的國畫修養,培養幼兒對國畫的審美感知能力,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浸染。
1. 幼兒園開展國畫教學的意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世人所折服。國畫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民族藝術語言,體現了道德境界與審美境界的統一,展示了“詩畫一律”之美,并被歷代的文人墨客和現代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形式代代相傳。但近幾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現代國畫教育逐漸缺失。在幼兒園階段開展國畫教學,對傳承傳統文化,讓幼兒在筆墨游戲中接觸和感受傳統藝術的精髓,從小培養幼兒對國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有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國畫中的寫意水墨畫具有變化的線條、豐富多彩的墨和色、變幻無窮的水墨滲化、快速成型等特點,其構圖不受時空限制和焦點透視束縛。其造型是對事物的高度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與幼兒自主創作的繪畫作品有著十分相似的特征。幼兒易于接受和感知國畫作品的藝術美與藝術精神,這為在幼兒園開展國畫教學提供了可行性。總之,筆者認為幼兒園開展國畫教學既可以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又可以為國畫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 幼兒園國畫教學的現狀 在我國,幼兒繪畫在很多人眼中是色彩斑斕的蠟筆畫的代名詞。幼兒繪畫時使用最多的工具是蠟筆、水粉筆或鉛筆等,能拿毛筆作畫的寥寥無幾。很多學校、美術培訓班教給兒童的繪畫方法也多是西畫的繪畫語言,沒有對幼兒進行傳統國畫的教學與熏陶。筆者經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幼兒園教師傳承傳統美術文化的意識很淡薄,同時也缺乏基本的國畫教學知識和技能。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很多幼兒園已針對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展開了一系列教學實驗。但唯獨沒有認識到國畫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另有一部分教師雖然對此有所認識,但一般認為國畫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筆墨技法過于深奧,幼兒難以接受,同時自己也無法將國畫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化難為易,化深為淺,滲透到幼兒園簡單的國畫教學中去;還有一部分教師自身缺乏必要的國畫知識和筆墨技法,無法自信地開展正常的國畫教學,致使教材中的國畫教學章節被其他美術內容所代替。
第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阻礙了幼兒園國畫教學的順利開展。傳統的國畫教學以臨摹為主。以修煉“筆墨”為宗旨。并采取師徒制的教學方式。幼兒園照搬這套教學體系與手段。強調幼兒臨摹和對技法的掌握,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失敗感和畏懼心理。而放任幼兒自由發揮水墨,教師不給予恰當的指導。只會產生太多不成形的畫面,幼兒無法體驗成功,久而久之也會對國畫失去興趣,更不用說達到讓幼兒領略水墨趣味、體會國畫韻味的教學目的了。可見,幼兒園必須能設計恰當的國畫教學內容和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國畫教學在幼兒園的順利開展。
第三,國畫工具的特殊性給幼兒的國畫學習帶來了阻礙。國畫創作需要特有的筆墨紙硯工具和固定的作畫場地。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幼兒園都沒有配備國畫工具和固定的畫室。一部分教師曾在自己班級里進行國畫教學,但課后的教室清理和幼兒個人衛生工作量較大,因此放棄了國畫這一教學內容。
雖說任何一種繪畫形式都能促進幼兒藝術能力的發展,但不一定能傳承國畫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實際上,對水墨的親近是中國幼兒源自文化血脈和世代民族基因的天然情感,我們不應該在美術教學中忽略這一點,以至今天的幼兒對自己傳統的母體文化產生了陌生感和疏離感。幼兒美術教學應重視傳統文化。重視國畫教學。
3. 幼兒園如何開展國畫教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藝術的培養目標是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不要把藝術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訓練。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的國畫教學活動應是針對國畫的審美教育。
(一)在欣賞教學中提高幼兒的審美修養 。 幼兒階段的美術教學應該是以感受美、表現美為核心的藝術啟蒙教育。但是這種欣賞教育往往比教授某一種技能更加困難,需要教師結合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再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幼兒園的國畫欣賞來說,究竟應讓幼兒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呢?筆者以為,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自己的眼光觀察、感受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的特點,并通過樸素的語言描述讓幼兒感知畫面的意境之美。包括讓幼兒了解或掌握中國畫的基本分類:人物、花鳥、山水:中國畫的材料與工具:筆、墨、紙、硯;在欣賞齊白石等畫家的水墨畫時讓幼兒了解黑白顏色可以概括和替代任何顏色的用色特點;在欣賞《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長卷畫面時,引導幼兒領會中國畫不受時空限制的構圖特點。它們不僅反映了作者的所見,而且包涵了作者的所知與所想。在教學手段上,可以讓國畫欣賞教學與文學、
音樂作品欣賞相結合,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欣賞徐悲鴻的《奔馬》時,可以同時播放《駿馬奔馳保邊疆》《賽馬》等
音樂作品,由于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歌詞的內容都能很好地營造一種駿馬在奔馳的意境,從而可以使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畫家筆下馬的動態與形體。感受奔馬的氣勢和力度。同時也可激發幼兒用體態、動作表現美的欲望。培養其良好的審美情趣;還可以讓國畫欣賞教學與故事、
兒歌結合,營造寬松、自由、愉快的教學氛圍,利用觀察和討論讓幼兒充分感知,暢所欲言,因為欣賞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例如《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是街市上人們活動的情景。就可以結合講述故事的教學方式讓幼兒更輕松地了解長卷構圖的中國畫。畫家吳作人筆下的《熊貓》《熊貓竹石圖》等作品的欣賞可以結合
兒歌的形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熊貓的活潑、憨厚,感受作品中的和諧、恬靜之美,從而培養幼兒對動物的美好情感。當然不是所有的國畫作品都能被幼兒感受和理解,教師應選擇與幼兒熟悉的花草樹木或動物、人物形象相關的國畫作品。如齊白石的作品,其繪畫內容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蝦、蟹、蠶、蝶、魚、鳥、蟲等,畫面流露著孩子般的天真。而且作品給人以簡練、清新、明朗、生氣勃勃之感,色彩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喜愛之情。
【幼兒園國畫教學的現狀與反思】相關文章:
• 幼兒園國畫教學的現狀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