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不妨常讓孩子做回“瘋孩子”
今天由于大班老師外出學習,我去代課一天。因為是第二次給他們上課,孩子們對我已經沒有陌生感。隨著半天活動的結束,這些孩子精看來是摸到了我的脾氣,跟我有些隨意起來。在午間活動時,他們跟我提起了要求——玩大型玩具(這是我園新添的多功能組合玩具)。我知道他們的新鮮期還沒過,就答應了,排好隊領他們走向大型玩具。
來到玩具前,我剛想把他們按玩具的不同出口進行小組分配,想不到有一個孩子提出建議:“老師,讓我們自己上去玩唄。”“好的好的,讓我們自己上去玩”孩子們即時應和,有的孩子競高興得跳起來。“不行”旁邊一個孩子接口說道:“老師說過的,不能自己上去玩的,要聽老師安排,玩完了一個再交換的。”“哎……”孩子們嘆了口氣安靜下來等候我的分配指令。看著孩子們哎嘆下來的表情,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強烈愿望。平時他們的老師每次帶他們來玩時出于安全考慮都是排著隊只玩一個項目,或者按不同的出口分組來玩的,有的孩子明明想玩這種卻被分配了去玩那種,等到可以交換的時候卻又因時間到了玩不到了,所以近幾天就出現了放學后孩子在被家長領出教室后就直奔大型玩具,玩了不肯回家,有的甚至是在家長動手打了的情況下被迫回家的。于是我腦子一轉,今天何不放膽讓他們瘋一回,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呢?于是,我提了提嗓門,故意高聲說道:“今天,老師要讓你們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你們說說應該怎么玩?” “只有一個上去的的樓梯,所以上去時不要擠,要排好隊。”一個孩子高聲說道。“好,還要注意什么?”我不禁暗自為這個孩子的回答稱好。“上去時在自己想玩的地方不要和人搶,也要排好隊。”“還有什么?”“誰要是搶了或擠了就不讓他玩。”聽到這里,我完全放心了,活動的規則孩子們自己都定了出來。“好,上去開心地玩吧。”我沒再多話,放手讓他們去玩了。孩子們果不食言,一個隊伍排在上去的梯子前,誰也不推不擠,上去后孩子們各自去自己想玩的地方,有兩個人時自覺排隊。孩子們盡情地玩著,有的反反復復地玩著自己喜歡的項目,玩夠自己的最愛再換其他的項目。有的按不同的出口依次玩著,而有個孩子至始至終就玩了個彎轉滑梯,但他每次往下滑的姿勢各不相同,有一次競是頭往下手伸前向下的,盡管當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卻控制得很好,慢慢地安全地滑到了下面,我也在內心暗嘆他的活動能力。半個小時中,每個孩子都始終張著笑臉,哇哇的歡叫聲不時傳來,每個孩子都沒有中途停歇,有的滿頭大汗也不愿下來脫衣服,簡直都像“瘋孩子”,而整個過程競沒有一個孩子違反規則。在我發出收隊指令后,孩子們快速排隊到我跟前,嘰嘰喳喳地說:“老師,今天我們玩的好開心啊。”、“老師,明天我們還想這樣玩。”……聽著孩子們的話語,我不禁感慨,是啊,我們平時為了安全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導致孩子活動時放不開手腳,玩不盡興,動不開心。
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是兄弟或姐妹幾個,加上生活條件艱苦,父母忙于生計,以解決孩子們的肚皮問題,所以對于孩子往往沒有時間給予多少限制,放任孩子自己玩耍。春天采花、夏天粘知了、秋天偷果、冬天走冰河滾雪球,我們多數是大人嘴里的“瘋孩子”。小時瘋來的種種趣事,現在想來還讓人忍不住偷笑,真是讓人回味一生。對比現在的孩子,雖然他們享受了現代科技的先進,動畫、游戲、電動玩具……,但真正能讓孩子回味終身的趣事廖廖無幾。仔細想來,讓孩子失去童年快樂的不是孩子不會玩、不是沒有東西玩,而是我們大人給予了太多的限制。現在都是獨生寶寶,兩代六個大人照顧孩子,摔在地上怕臟了衣服、走在河邊怕掉進河里、孩子一不在眼前怕跑丟了……種種顧慮,讓大人對孩子寸步不離,不準這不準那,使孩子身體缺少了鍛煉,體質差了,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孩子的現狀真的讓人擔心。通過這次的放手,可以看出其實孩子的自律能力、活動能力是很強的,這讓我更深地理解了蒙臺梭利的一句話: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也同時讓我想起在書上看到過的這樣一段話:孩子是在不斷的活動中成長學習的。每個孩子的身體內,都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成長的動力,他們充滿好奇心,無法控制自己觸摸、攀爬和探索一切的沖動。孩子的每一個“動”都是一次學習的經歷,都在推動他的成長。對于孩子來說,“學習”并不意味著安安靜靜地坐在桌椅前看書,成長也不能夠在靜止不動中發生。所以相信孩子是我們老師應該確立的觀念,少一些束縛,多一些自由,解放孩子的手腳,從解放老師的思想開始,不妨常讓孩子做做“瘋孩子”,讓孩子真正動起來。
【幼兒園教育隨筆不妨常讓孩子做回“瘋孩子”】相關文章:
下一篇:幼師教育隨筆讓幼兒在快樂中發展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