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班主題活動中幼兒記錄的指導
記錄活動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表現,特別是在如今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讓幼兒學會比較,學會記錄,掌握認識事物的方法。
實踐操作中,我發現:小班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一方面,小肌肉群發育未完善,動手能力較弱,部分幼兒連執筆都有困難;另一方面,幼兒在感知、注意和思維時,目的性差{極易受外部條件的干擾,很難在操作后進行記錄。因此,我從引導幼兒囅記錄、樂意記錄出發,摸索出一些做法:
一、共同探討記錄標記
在開展主題活動“好吃的東西”中,為了讓幼兒了解水果的特性,我對幼兒最喜歡吃的水果進行了統計,并不斷提問:“為什么喜歡吃這些水果有的說:“最喜歡吃西瓜,因為西瓜很甜,西瓜有很多水分!蔽医又鴨枺骸笆裁礀|西是甜的?用什么可以表示甜?”有幼兒說:“糖是甜的,畫顆糖表示甜的!庇谑,這名幼兒畫了一顆糖。有的幼兒說:“最喜歡吃橙子,喜歡它酸酸的味道!蔽揖蛦枺骸澳敲此嵊檬裁礀|西表示呢?”“用蘸薯條的果醬!薄坝么。”……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這樣的問題,讓幼兒思考用什么標記可以表示自己的感受。再把他們共同確立的圖案作為記錄的標記,從而解決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漸漸確立了思維方式,初步樹立了積極思考和勤于記錄的態度。
二、記錄過程淺顯易懂
針對幼兒生理方面的特點,如幼兒小肌肉群發育未完善、肌肉易疲勞等,在設計幼兒記錄表時,盡量使記錄操作方便、形象生動。如在開展“果汁”的活動中,我在畫冊上剪貼各種印有水果的小卡片。幼兒的記錄方式只需把印有自己想象的水果的卡片插上回形針,然后進行一一配對,這樣的操作簡單方便,還能激發幼兒再記錄的興趣。
在“誰的脖子長,誰的脖子短”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高度的“長頸鹿”和不同長度的墊板、蠟筆及回形針等操作材料。為了節省幼兒的記錄時間、降低難度,我制作的墊板上面印有一定距離的刻度,還有和三只顏色不同的長頸鹿所匹配的紅黃綠蠟筆。幼兒可通過墊板測量長頸鹿的高度,記錄墊板上刻度的數字。所得到的“信息”不僅直觀而且容易引起幼兒注意。
三、靈活改變記錄方式
幼兒容易受興趣的支配,往往會專注于有趣的游戲中。對此,教師在巡視活動的開展情況時不能一味地督促幼兒記錄,而應根據各項活動的特點,多方位引導幼兒去觀察、感知及體驗。讓幼兒根據具體的'動作和情景去展開思維、感知事物,這樣形成的體驗也會特別深刻。如在開展“跳跳糖”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跳跳糖在嘴巴里的情況,然后再組織“跳到大嘴巴”的游戲活動,使幼兒將自己的想象和切身體驗相比較。由于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積累了相關經驗,在交流討論中,他們都能把品嘗跳跳糖后的感受說出來。在記錄時,我建議幼兒把跳跳糖跳動時的情形畫下來。然后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和同伴的記錄有何不同,使幼兒認識到跳跳糖的跳動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
四、注重幼兒記錄后的表達
幼兒受其年齡的限制,語言表達的整體性還不強,因此,在記錄后教師要引導幼兒說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記錄了什么”。在教學中,我們應多采用直觀性、多樣性的教學手段,因為幼兒的形象感知較深。教師要因勢利導促使幼兒把感知的內容表達出來。
在“種子”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各種種子的名稱,比較它們的大小、形狀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在幼兒觀察事物前,我常常埋下伏筆,問幼兒:“誰能告訴我你喜歡的種子,為什么?”接著,我鼓勵幼兒帶來自己收集的種子圖片,讓他們說說這些種子哪里不一樣。這樣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幼兒也會“講”,也愿意“講”,幼兒的經驗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總之,記錄是為了幫助幼兒養成科學的探究習慣,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讓幼兒在記錄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對小班主題活動中幼兒記錄的指導】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班區域觀察記錄與分析——蛋糕店
下一篇:中心幼兒園工作總結(精選5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