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中經常聽到有的老師說:某某小朋友不許打架,某某小朋友不許爬那么高,不許和小朋友摔跤,不許倒爬滑梯,不許……
殊不知,越是老師禁止的事,孩子越是感興趣,而且還是屢禁屢犯。
以前我也跟其他老師一樣,經常對孩子們下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的“命令”。直到發生了“爬大門”事件以后,我才對自己的有些做法進行了反思和改變。
有一天,課外活動時,小班老師帶著孩子們上廁所,軍軍小朋友趁帶班老師上廁所的時候,爬到了大門上,還一邊爬,一邊高興地喊著:“我爬上來了,我爬上來了。”下邊的孩子還高興地為他喊“加油”。聽到孩子們的歡呼聲,我推門一看,本能的大叫起來:“小心,不許爬大門。”孩子們被我的喊聲震住了,小腦袋一齊轉向我,再看軍軍驚慌地差點采空,我被下出了一身冷汗,心提到了嗓子眼兒。趕緊跑過去把軍軍抱了下來,軍軍早已嚇的臉發黃,低著頭怯怯地說:“老師,我錯了,我再也不爬大門了。”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但想想自己當時的表現,想想孩子們當時的表情,再想想軍軍當時的驚慌,覺得自己當時的確欠冷靜。如果當時自己沉住氣,用溫和的語氣把軍軍叫下來,然后再慢慢進行教育,說明爬大門的危險性,就不會出現那驚險的一幕了。
那件事過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老師不能一看到孩子們的危險舉動,就不考慮后果對其大喊大叫,而應該內急外緩,既要保證幼兒的安全,又要考慮到教育效果。還有,在日常活動中不能只考慮到孩子們的安全,而限制他們平時一些喜歡的動作。當甜甜高興的嘗試他的新發明游戲時,我擔心地說:“甜甜,小心,不許玩危險游戲。”當浩浩往攀登架的高處爬時,我一臉的驚慌,“浩浩,當心,不許爬太高。”雖然是好意,但有時也會阻礙孩子挑戰自我的機會,限制孩子的自主發展。
作為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方法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又暗中關注,讓孩子體會自主探索的快樂。既要想到兒童觀,科學觀,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要冷靜;既要做幼兒活動的觀察者、適時的指導者、支持者,又要把和藹可親的美好形象留給孩子們。而不是用強制性的語言去命令他們。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請不要命令孩子】相關文章:
• 大班教育隨筆窗臺上的花
• 大班幼兒教育隨筆學會說謝謝
• 幼兒園下學期教育隨筆心態決定樂教
• 幼教隨筆: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 大班教育隨筆大全炒黃豆游戲
• 小班教育隨筆 會說話的被子
• 小班下學期教育隨筆貴在堅持
• 幼兒老師教育隨筆不代替孩子成長
• 大班教育隨筆讓孩子自己做主
• 家長怎么判斷幼兒園好壞?
• 幼兒園教育隨筆告別謊言邁向誠信
• 幼兒園教師大班教育隨筆在區域活動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