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數學認知是一個多成分、多系統的復雜的認知系統,它既以種系進化為基礎,也與個體的發展和學習密切有關。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兒童早期的數學學習,以促進兒童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已經成為學前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
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早期的數學學習途徑主要包括幼兒園和家庭兩方面。
首先,幼兒園的課程應當是兒童系統、全面地獲得數學學習經驗以及促進其數認知發展的主要形式和保障。在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兒童數學學習的價值,如何思考和構建數學教育的課程,我認為需要關注和審視好這兩方面的問題:
(1)正確理解數學教育的目標。在數學教育的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提出了學習“應用性數學”以及“生活化數學教育”的口號。確實,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性的數學遠比概念性數學、書面化數學來得更重要也更具有實際意義,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把“生活化數學”作為早期兒童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理解的話,則有失偏頗。因為這一口號是對以往傳統數學學習不聯系兒童的生活和經驗的一種批判,是在糾偏的立場和前提下提出的。因此,“生活化數學”絕不是兒童數學的全部。兒童的早期數學學習要“回歸生活”,要滲透“主題中的數學”,但不等于可以以偏概全,否則必將弱化數學而造成對兒童數學認知發展的缺失性影響;
(2)正確處理好主題線索和學科邏輯的滲透與融合。在當前的數學教育課程實施中,教師們倍感困惑的一個問題是“主題中沒有數學或很少能夠融進數學”。因為當把數學放在主題的框架之下時,教師們對數學內容點的捕捉和把握,對與主題相關經驗的相互融合和滲透感到了困難和迷茫。由此我們應當看到,兒童各個領域的發展既有它的整體性,也有它相對的獨立性,尤其是數學學科領域有著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其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在以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建構主題中的數學內容時,不能忽視對其內容的科學性、邏輯性的判定,對兒童年齡適宜性的判定,以及對其與其他數學內容和知識點的聯系。這是因為,雖然綜合主題課程下的數學邏輯體系已不再是一條“明線”,但其應當是一條“暗線”。
其次,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一樣,對兒童的數學認知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內外的諸多研究表明,家庭環境中的因素,如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所提供的物質環境、家長的教育期望和觀念、與兒童的互動方式、對兒童認知水平的評價等均與兒童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學前兒童在數學認知能力發展上的個別差異也并不是在入園時顯見,到了幼兒園末期就會縮小的。由此可見,我們還應當大力呼吁和倡導“家庭數學”的理念與做法,改變家長“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靠幼兒園,為孩子選擇一所放心的幼兒園就萬事大吉”的錯誤觀念,為孩子提供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非正式數學學習(譬如,家長可以利用積木、硬幣、扣子等隨處可見的材料,和孩子一起操作,從中體驗數量、空間位置、分類、排序等相關的數學概念;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撲克牌、飛行棋等諸如此類的游戲;或在購物、逛街、坐車等日常生活情境中對孩子滲透有關數的運算、數量的比較和空間、時間等方面的知識),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發展數學興趣,形成數學意識,刺激數學思維,促進數學認知。
【關注新背景下的兒童早期數學學習】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