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科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支援者”和“引路人”。科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提供足夠的素材,以促進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觀察、操作和探索的機會。大班幼兒的科學活動內容在注意盡可能接近幼兒生活的同時,不能忽視活動結果對幼兒生活的回歸。過程性的多元與動態的評價,是提高幼兒積極有效地開展科學活動的重要保證。
一、準確的角色定位
教師在幼兒科學活動的基礎角色定位,首先是做好一名“旁觀者”。一個積極的旁觀者,才能減少活動中口口相傳的比率,才能細致地關注到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幼兒在活動中的情緒表現,是教師判斷科學活動開展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標準。科學活動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并從中體驗到成功感,獲得自我滿足的愉悅,知識的傳遞是第二位的。缺乏幼兒的興趣支撐,必然是一次失敗的科學活動。
教師還必須做好一位“支援者”。這要求我們要能包容孩子們在活動中的錯誤,對于幼兒的錯誤要予以寬容和理解,幼兒才會在活動中大膽地去探索。給每一個幼兒以安全感,尊重他們的獨特看法和間接,并能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這是對一個合格的“支援者”的基本要求。
我們還應注意到不同孩子之間的差異,認識到不同幼兒之間的不同的認知水平和思考方式,并充分利用這些差異性,以促進不同的孩子獲得不同的成長。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更應做好一名“引路人”。比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聰明的動物》中,要使孩子們初步了解常見動物的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這些動物中,有的是孩子們常見的,有的是孩子們平時很少關注的,或者只能是孩子們通過其它媒介才能接觸和了解到的。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來掌握認識的順序,并在適當的時機及時回應,逐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給幼兒展現自我、提升經驗的時間和機會。
二、充足的素材保障。
幼兒科學活動的展開,一定要有足夠的素材進行支撐,這些素材才使得幼兒在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好具體和可觀察。幼兒需要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來學習。材料是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刺激物,也是他們觀察、思考和探索的中介和橋梁。
教師要有敏銳的心靈和廣泛的視角,關注兒童的的興趣和需要,就是靈活地選擇活動內容,關注幼兒自發活動的焦點,捕捉幼兒的興趣所在,偶發性科學活動由此展開。有一個孩子帶來了一只蠶寶寶,很多幼兒都沒有見過,好奇心讓他們圍攏在一起議論紛紛。我鼓勵孩子們勇敢地伸出手輕輕地摸一摸,讓帶來蠶寶寶的孩子為大家介紹一些關于蠶寶寶生長的知識,這讓小家伙感到了極大的驕傲和滿足,其他的孩子眼睛一眨都不眨,聽得入神極了。豐富的充足的材料,會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有探索的條件和機會。多變化、多功能、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引發不同水平幼兒的探究愿望,使他們的活動更為豐富和深入。科學活動的關鍵不是師生之間的靜態知識傳遞,而是通過老師引領下,學生自身的活動,以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以及尋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培養興趣,掌握方法。充足的素材,是達成這一目標的的重要保證。
三、密切的生活聯系。
大班的科學活動內容幾乎都非常貼近孩子們的生活,這樣有利于激發孩子們的探究熱情。但在活動的過程中以及活動的結果,都要注意到對生活的回歸。幼兒科學活動既要符合孩子們的現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戰性。只有通過這種回歸,才能將挑戰后的收獲得以落實。
回歸的過程,還可以有效地促動孩子們更積極地在活動中思考為什么和怎么辦,讓他們更投入地去觀察事物和思考事物的發生和結果。
孩子們在《好玩的三角架》活動中,先是興趣盎然地嘗試著用彩棒把油泥撐起來,引導孩子們在操作中思考:你是怎么做的,用了幾根彩棒?讓孩子們獲得認知,用三根彩棒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將油泥撐起來。在操作和思考中的收獲,再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孩子們想一想,你在平時見過哪些像這樣又簡便又穩固地支撐物體的架子呢?最后通過PPT的展示,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三角架,以拓寬孩子們的視野,鞏固和強化認知,從而進一步的使教育活動內容回歸到了幼兒日常生活中。
四、科學的評價體系。
多元和動態的評價,尊重和接納幼兒的個性差異,對每個幼兒的閃光點都能給予積極肯定,使他們增強信心,讓每一個幼兒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活動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達到均衡。要注意到幼兒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盡量讓幼兒采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并盡情地讓其充分發揮。單一呆板的活動方式,也必然使得教師難以展開積極的評價,只能使一部分孩子得到發展而其他孩子都成為了陪襯,漸漸地會消磨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對于幼兒后繼學習和生活造成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
在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反彈》中,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玩玩具時的發現告訴給老師和同伴,有的孩子迫不急待地把我叫到他的身邊,邊操作手中的玩具一邊告訴我他的發現:“佘老師,我把拉力器用力一拉,橡皮筋變長了,我把手松開,像皮筋又縮回去了。”還有一個孩子嘴里吹著大氣球跑到我的面前說:“佘老師,你看,我用力一吹氣球,它變大了,放開了,它又變小了。”盡管有的孩子表述的不夠準確,觀察的角度也與教師的要求相去甚遠,但是孩子們的這種熱情卻讓我怎么也不能吝嗇自己的鼓勵和贊美。
科學活動不是師生之間的靜態知識傳遞,而是在老師引領下,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以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以及尋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培養興趣,掌握方法。不能以科學活動的探究結果作為評價的單一標準,應注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特別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不怕困難和勇于嘗試的精神,都要予以及時的鼓勵和贊揚。如此,才能培養出“好奇、好問、好動”的孩子,讓他們愉快地走進科學的殿堂。
【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淺談幼兒園科學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
下一篇:動感童年-—科學活動的探索樂趣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