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二幼兒園 張英杰
德育教育的培養應從培養幼兒社會化入手,社會化是一種過程,一個人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逐漸充實,從而形成個性,融入社會,成為社會成員,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兒童的社會化學習主要是學習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學習待人接物及處事規范。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結構的普遍形成,幼兒的生存環境日益優越,物質條件極大豐厚,幼兒在家中“如眾星捧月”。他們不需要照顧弟弟妹妹,更不需要與他人分享食品與玩具。生活在愛的氛圍之中,處處感受到被愛,而家長很少需要他們給與和付出。然而,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并不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從而使他們變得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回報的不建康行為意識,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做好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家庭幸福的保證與前提,同時也是一項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
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教育幼兒正確的與他人相處,使幼兒與同伴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逐步使幼兒學會在得到成人、同伴關心愛護的同時,知道承擔社會角色,心中有他人,強化幼兒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之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是我們目前幼兒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社會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詐虛偽、有真善美、有假丑惡、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事物,教師與家長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隨時隨地,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明辨是非,學有榜樣,行有規范,在幼兒幼小的心中播下愛與道德的種子。因為模仿是幼兒期學習的主要手段,所以,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在孩子社會社會化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社會化培養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搖籃,父母必須以良好的道德修養,個性品質,為孩子做出榜樣。例如:我班有一位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叼蠻、任性、為我獨尊,只要少有一點不合心意,便會動手打老師及小朋友,玩具扔滿地經常發脾氣。入園后,經過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教育和家長的密切配合,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正當我們為教育的成功感到欣慰時,孩子病了,接回奶奶家調養,二十多天過去了,孩子回到了幼兒園變化如初,情況出現了反復。調查其原因,我們得知,爺爺奶奶誤認為“不能把孩子教育的太老實,當今社會老實人吃虧”。老師們聽后非常震驚,同時也很傷心。這個例子代表了一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由此不難看出,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有待于全民素質的提高,幼兒家長心理素質道德水準的提高。因為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及家庭成員和孩子共同社會化的過程,如果家長的社會化程度不高,那么他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近墨者黑”家庭成員的行為對孩子的個性心里品質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社會化程度能提高嗎?我們認為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質教育,也是最早、最長期的德育教育。家長和老師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幼兒社會化培養這一重任,不辱使命,把祖國的花朵培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棟梁之材。
【德育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社會化發展為立足點】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