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前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由于其家庭支持功能相對較弱,對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幼兒園來說,家長工作的開展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本文選取兩所招收外來務工子女比例超過95%的幼兒園為研究案例,試圖研究該類型幼兒園家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困境,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幼兒園家長工作存在的問題
1.幼兒園現有家長工作模式缺乏實效性
首先,幼兒園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家長需求。例如延時服務和周末服務等項目,由于成本運作、人員調配等因素限制而長期擱置,無法滿足不同類型家長的需求。其次,家園溝通的大部分板塊形同虛設。家長工作相關文本記錄表明,兩所幼兒園采取的家長工作方式主要有家訪、家園聯系冊、家長會、家園欄、家長開放日等。但數據顯示,家長了解孩子在園情況的渠道中,形式比較單一。可見,家長工作并沒有發揮與家長充分交流溝通的功能。
2.科學育兒理念難以被家長理解認同
訪談中教師談到,幼兒園家長不少育兒觀念錯位,如認同小學化教學內容及方式、膳食搭配不合理等。雖然幼兒園會不定期培訓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理念,但是家長需要的培訓多集中于智力水平提高,而幼兒園的培訓基本為良好習慣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3.家園互動家長參與率不高
問卷顯示家長參加家長開放日的參與率都較低,除了之前提到的信息傳達不到位之外,工作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家長對這類活動的價值認同度相對較低,僅有9.2%的家長認為家長參與此類活動對幼兒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二、轉變思路,重新定位
基于以上問題分析,我們發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幼兒園缺乏對家長群體年齡結構、家庭背景、工作狀況、文化層次等特點的準確分析,導致園所提供的服務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幼兒園設有家長工作制度,但沒有對監管內容、監管方式、監管人員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致使家園聯系欄更新緩慢,內容枯燥,家園聯系冊的書寫和家訪安排具有隨意性,導致幼兒園的家長工作方式雖然多,但信息傳遞不順暢,大部分板塊形同虛設;教師自身專業底蘊和理論水平欠缺,家長工作策略不足,致使家長不能認同科學育兒的觀念;幼兒園將自身刻板地定位于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孤立個體,沒有充分整合家長教育和社區教育資源,而是全部包攬了家長培訓和育兒指導等事宜,最終收效甚微。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為進城務工人員服務的幼兒園家長工作存在問題的關鍵原因在于幼兒園沿用了固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固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導致現存的家長工作無法適應現實的需要。現階段,幼兒園需要轉變觀念,關注家長工作中三個方面的定位:
1.幼兒園自身的再定位――充分整合外部資源
長期以來,幼兒園一直將自己看做是社會系統中的孤立存在,忽視了對社區資源和家長資源的關注。面對家庭支持功能較弱的群體,開展延時服務和周末服務、提供專業的育兒指導培訓勢在必行,在推進此項工作的過程中,幼兒園應該重新進行角色定位,將自身轉變成資源整合的管理者,而不是大包大攬的執行者。
在外部資源的調動上,可以通過社區、行政部門聯系專業培訓機構,彌補自身不足,可以與社區協調場地使用問題,解決由于場地原因活動無法開展的難題,可以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出臺延時服務的相關政策文件,解決人員分配不足和成本運作問題;在內部資源的調動上,幼兒園應該充分整合家長資源,不僅僅是廢舊材料搜集制作的參與,家長也可以加入育兒行列中,通過育兒經驗交流、家長巡視、家長監督等制度的建立,讓家長與幼兒園充分互動的同時,也可以讓家長通過“看”“聽”“談”等方式,逐步轉變原有認識,認同科學育兒觀念。
2.服務對象的再定位――基于家長需求的專業引領
現階段由于幼兒園缺乏對家長群體的準確分析,開展家長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家長工作開展的前提是要摸清家長群體的特點,分析家長群體的需要,以此為出發點調整家長工作方式,例如根據家長慣用的溝通方式調整各個板塊的比例,用家長易于理解的方式告訴家長幼兒在園內到底做了些什么。在轉變家長工作的方式中,既要繼續發揮原有有效溝通方式的作用,也要注意調整原先失效板塊內容及呈現方式,例如家園欄,兩所幼兒園的家園欄全是文字,欠缺家園互動功能,且存在色彩單調、板塊重復、內容晦澀難懂、字體太小等缺點,這對于以祖輩群體居多的家長群體來說,這樣的家園欄只能成為擺設。
此外,在服務家長的同時,更要明確幼兒園最根本的作用在于促進幼兒園的健康成長,最本位的服務對象是孩子,因此幼兒園更應該在分析家長需求的基礎上,分清哪些需求是合理需求應該滿足,哪些需求本身違背了科學育兒的理念,在滿足合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引領。外來務工家長群體在育兒觀念上存在諸多誤區,例如:認同小學化教學內容與方式、過度重視智力發展等,在家長具有的錯誤育兒觀念時,教師如果順從、不作為甚至聽從,那么將失去家長工作最本質的意義――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3.服務內容與管理方式的定位――基于標準確立和過程監控的制度健全
在服務內容管理方式的定位上,首先要使教師明確如何開展家長工作是準確到位的,每個家長工作的板塊到底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要將標準寫到制度中;其次就是要進行每個板塊的過程性監控,監測結果與教師的工資獎勵掛鉤。
在實地考察中,可以看到兩所幼兒園家園均有《家長工作制度》,但是家長工作的多個板塊卻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該制度沒有家長工作每個板塊的常規標準,對監管內容、監管方式、監管人員等方面沒有進行明確規定,導致幼兒園的家長工作方式雖然多,但是缺乏實效性。缺乏標準認定和監管,各種家長工作方式必然表現出無序性和隨意性,家園聯系欄更新緩慢,內容枯燥,家園聯系冊不能清晰反映幼兒在園狀況,家訪無目的計劃導致效率低下。可見,只有明確標準和監控措施,才能使家長工作的內容落到實處,家長工作方法行之有效。
現階段,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服務的幼兒園應該轉變思路,充分整合園內外資源,健全家長工作的監管制度,在滿足家長合理需求的同時,做到科學育兒的專業引領,提升家園共育水平。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重慶市江北區教育委員會)
【開拓幼兒園家園共育新思路】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標準化建設
• 紹興市幼兒園教師職業滿意度調查
• 適應素質教育的幼兒園游戲活動空間研究
• 幼兒園“小紅花”現象研究
• 談如何做好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探究幼兒園游戲環境的構建
• 走進疏勒農村 “雙語”幼兒園
• 幼兒園精細化策略管理模式初探
• 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幼兒園管理探究
• 談新理念下幼兒園教育活動
• 哈達幼兒園管理經驗分享
• 鄉村幼兒教師職業困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