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區域活動是開放教育思想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區域活動能促使幼兒自主而富有個性地發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活動內容的科學設置、活動材料的合理投放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區域活動對全面實現幼兒教育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這給當前的幼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熱潮。區域活動的開展正是開放教育思想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成為目前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形式之一,打破了單一、傳統的集中教育授課形式,為幼兒的自主活動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天地。
一、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
區域活動是在皮亞杰、維果茨基等提出的理論指導下產生的教育理念,通過創設適合幼兒自主活動的環境,讓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經驗、發展能力。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兒童通過操作認識事物,形成獨特的認知結構。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最近發展區是兒童獨立行為與幫助行為之間的交叉區域,是兒童的獨立行為在適當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綱要》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計劃活動”;“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區域活動是為不同發展速度、不同認識風格和不同個性的幼兒提供合適各自發展需要的教育活動,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與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突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設置區域活動的核心理念所在。幼兒是活動的主人,自主活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富有個性地發展。
二、區域活動中內容的科學設置
孔子說:“學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區域活動內容的設置要充分認識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幼兒為中心,認真分析幼兒的年齡特征,選擇能夠滿足幼兒需要和興趣的內容。在設置時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1. 增強區域活動的多樣性。區域多樣性關涉到區域的數量問題。主要依據幼兒人數和活動空間而定,但要注重實效,因為幼兒的興趣愛好廣泛,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盡量設置各不相同而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區域活動,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通常設置4~7個區。
2. 營造區域活動的和諧氛圍。區域是幼兒開展自主活動的場所,需要有一種和諧、寧靜的氛圍,以增強區域對幼兒的吸引力,以利于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積極參與,開展活動,形成能力。教師在劃分區域時應認真思考,把有限的空間利用好,使區域空間分布科學、合理,既不單調、沉悶,又不雜亂無章,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3. 關注區域活動的教育效果。尊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忽視區域活動的教育作用。教師應認真設計教育目標,保證幼兒朝著預定的方向發展;注意與集中教學的銜接,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三、區域活動中材料的合理投放
在區域活動中,材料是無形的老師,幼兒通過操作材料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因此應該充分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選擇合適的材料。在投放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材料的豐富性。品種多樣的材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強烈興趣,而且能充分滿足幼兒的各種需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能力差異,提供足夠的可操作的半成品材料。例如:在美工區“我們愛地球”的活動中,我利用家園QQ群發動家長和幼兒廣泛收集各種各樣的廢舊材料(如舊掛歷、廢報紙、包裝盒等)放入百寶箱,讓幼兒自由選用,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加以改造,制作成各式各樣的手工物品,如陳曉穎把彩色掛歷折疊成一條條漂亮的金魚,林心怡把快餐盒和塑料瓶蓋粘貼成一只只活靈活現的青蛙,鄭嘉偉用可樂瓶和紙杯做成一艘宇宙飛船……在活動中,孩子們充分享受到活動的樂趣,激發了創造力,并且認識到一物多用、變廢為寶的價值,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關愛地球的種子。
2. 材料的層次性。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動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即使在同一活動區域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材料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活動需求,使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一定的發展。例如,在生活區“給小動物喂飯”的活動中,給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塑料碗、湯匙、紙團和嘴形較大的動物(如河馬、大象等),要求相對較低,將“菜丸(紙團)”喂入動物嘴巴;給能力較強的幼兒提供塑料碗、筷子、紙團和嘴形較小的動物(如兔、羊等),要求有所提高,將“菜丸(紙團)”喂入動物嘴巴;給能力更強的幼兒提供塑料碗、紅棗、筷子和嘴形更小的動物(如小雞、小鳥等),要求更高,將紅棗喂入動物嘴巴。這些材料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參與活動,如一顆顆種子在適合自己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3. 材料的可整合性。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材料有限,因此必須注意各個區域之間不同材料的組合使用,充分挖掘同一材料的多種功能。在“彩色世界多奇妙”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先在美工區投放了許多花花綠綠的包裝紙、五顏六色的廣告紙等材料,讓幼兒進行剪貼、折疊、裝飾,變成一件件漂亮的時裝;然后投放在表演區,當成表演的道具,讓孩子穿上自己制作的服裝進行表演。這樣既節省了老師準備活動材料的時間,又滿足了孩子們成就感。
四、區域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在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與能力給予適當的指導,激發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需要、提高幼兒的能力。教師在指導時應提高針對性與有效性,充分發揮作用。
1. 重視規則的制定與執行。無規矩不成方圓,幼兒的自制能力、規則意識都比較弱,在活動中難免會有一些“摩擦”,必須以規則來約束與引導幼兒活動,以保證活動順利有序進行,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例如,“流行時尚”的新材料經常會變成搶手貨,出現了熱門區域的情況。這時,我鼓勵幼兒互相協商,運用“石頭、剪子、布”的方法決定輪流玩的順序,或采用進門掛牌、控制椅子數、登記姓名等方法,還有一些規則可以用圖畫的形式形象地表現出來,并貼在顯眼的位置,提醒幼兒遵守。教師的適時指導,同伴的相互提醒,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既保證活動自由、有序地進行,又避免了“偏區”的現象。
2. 擦亮慧眼,處處做個有心人。教師需練就一雙慧眼,留心觀察幼兒活動的各個環節,善于發現問題,根據活動的進展,適時更換與補充材料,切實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在活動區,林嬡嬡覺得熱了,脫下外套,露出繡著一幅“喜羊羊”圖案的襯衫,許多小朋友立刻圍了上去,有的伸手去摸“喜羊羊”,有的邊拍手邊唱起了《喜羊羊與灰太狼》的主題曲……看到他們如癡如醉的樣子,第二天我就在益智區投放喜羊羊拼圖,在語言區投放喜羊羊的漫畫書,在美工區增加了給喜羊羊設計服裝的內容,在娃娃家舉辦了喜羊羊的生日晚會,在體育區投放狼和羊的頭飾,玩“走迷宮”的游戲。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充分調動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標。
3. 適時介入,巧妙引導。在區域活動中,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氛圍,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活動內容,也就難免會碰到各種問題,這時教師就要適時介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巧妙的干預。例如:張亮小朋友動手能力較差。一天,他來到操作區穿珠子。只見他瞪大眼睛,穿了老半天,終于穿進了一顆珠子,但手一抖,珠子“叭噠”一聲掉在盤子里。這樣反復了兩三次,才穿進了一顆珠子。他有點泄氣想退出操作區。看到這種情況,我摸著他的頭說:“亮亮,吳老師小時候玩穿珠子,穿了5次,才穿進一顆珠子,你的小手真能干!”我的鼓勵重新激起了他的活動欲望。接著,我就耐心地和他一起穿珠子,他又信心十足地玩下去。可見,教師適時適度的指導,能夠幫助幼兒克服困難,促進幼兒繼續探索,并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區域活動對全面實現幼兒教育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需要在教學中更深入地觀察,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積累案例,細心揣摩,深刻反思,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讓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表現生活、表達感受、學會學習,自由自在富有個性地成長。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