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9-00-01 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心靈的放飛和翱翔,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體味著游戲帶來的快樂和享樂體驗。當然,游戲的自由性也并不意味著混亂和自我放任,一旦游戲者自己安排和規劃出活動,游戲就“表現了一種秩序里,游戲活動的往返重復像出自自身一樣展現出來”,游戲本身的秩序結構使游戲活動的往返重復像出自自身一樣展現出來,并使游戲者擺脫那種真正緊張感。當縱觀我國目前的學前教育時,我們感嘆的是兒童對游戲的遠離,這正是因為游戲帶給兒童的是那種板著面孔的嚴肅而使孩子“敬而遠之”。而真正意義上的游戲對人的幸福和自由給予了特別關切:希望人們擺脫壓抑與強制,保有生命本有的活力;希望人們關注人生的終極意義,“游戲性地”生存和生活。也就是說,它呼喚的是人的游戲精神。這種精神指向人的自由,追求生命的自然綻放;指向生活的“可玩味性”,追求人生的開放性和生活之無限多的可能;指向人作為存在的根本意義,不屑于眼前的蠅頭小利;指向投入、沉迷,反對無謂的辛勞與苦役;指向自成目的性,反對外界強制。
兒童的發展價值是幼兒園教學的重心,但在現實教學中,由于人們對兒童發展的極端推崇而造成了幼兒園教學生命的日益枯萎。幼兒園不再是兒童向往的“天堂”。而是兒童“艱苦勞作”的工廠,教學成了兒童的一種“苦役”。而教學實際上應是師幼共同參與的一種開放性、創造性的游戲活動,兒童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才會“表現得非常敬業,情緒也會非常愉悅,這樣兒童就會把自己的學習過程、工作變成了一種游戲的過程,變成一種值得“玩味”的過程。”這里所言的“玩味”并非是對教學活動的否定,而是“要使教學有一定的輕松性,使教學不致由于喪失樂趣而蛻變為一種對兒童的強制,使教學的過程不僅成為兒童發展的過程”,也成為兒童的享樂過程和創造過程,真正開放的,有兒童參與的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學。
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兒童探求新知的過程。這種“新知”不是外在于兒童生命之外的,而是內在于兒童生命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兒童在于周邊人、事物、環境的相互際遇中獲得的,兒童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享受著一份屬于自己的幸福體驗。其中,“經驗包含一個主動的因素和一個被動的因素,這兩個因素以特有形式結合著。”在主動的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的方面,經驗就是承受結果,我們對事物有所作為,然后它回過來對我們有所影響,這就是一種特殊的結合”。教學的過程“就是兒童不斷地與外在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兒童獲得經驗的過程,是兒童的一種主動的、積極的把外在的知識體系操作化、體驗化、形象化的過程。教學具有積極主動的精神。”
“教學過程的關鍵不是教師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學,而是如何根據參與者的行為經驗和具體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永遠保持無限多的可能。教學不應為眼前的、暫時的工具性目標所左右,而應時刻謹記教學對于人的存在論意義,關心人生的根本幸福與快樂。這正是游戲的重要品性,即非功利性和自成目的性。”但結合現在的幼兒園教學實踐,我們看到的是教學的“標準化”模式和方法,兒童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自由和快樂可言,兒童的生活經驗,內在體驗在教師的操縱下被完全地“遺忘”了。幼兒園教學失去了真正的游戲品格,因為幼兒園教學的基本路徑即為在做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游戲中學。當游戲一旦成為幼兒發展與學習的基本活動形式,便贏得了在教育教學中可資采用的形式性價值或工具價值。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兒童的支持者、指導者以及兒童心靈的對話者。這里的對話不僅僅限于語言的交談,還滲透于人類的一切行為與生產、消費方式。對話的任何中斷,都將使人類萎縮。“教學要促成游戲品格的回歸,必須重視對話。”因為教學不應是“獨白”而應是“對話”,是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以及人與文化、人與自己心靈的對話。
【游戲:幼兒園教學的靈魂所在】相關文章:
• 讓寶寶順利進入幼兒園
• 陽光下的鄉村幼兒園
•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
• 試論如何增強幼兒園教職工的凝聚力
• 中職學前教育實踐(3篇)
• 幼兒教育下民間傳統體育游戲的運用
• 幼兒園小班數學的趣味教學
• 基于游戲化的幼兒園教學分析
• 幼兒園管理如何實現以人為本
• 游戲在幼兒教育的價值
• 幼兒園,我來啦!
• 幼兒園的“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