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階段的兒童,還未形成一定認知系統,加強幼兒園品德教育,能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幼兒園品德教育中能發揮出一定作用。本文將基于傳統節日下對幼兒園品德教育的開展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傳統節日 幼兒園品德教育 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整合節日資源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批準號:FJKYJD15-60。
【中?D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4-0077-02
傳統節日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傳統節日豐富多彩,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為促進幼兒品德教育的開展,應將傳統節日資源應用其中,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提高幼兒道德水平。筆者將分別從幼兒園品德教育現狀、引進傳統節日資源的意義、傳統節日資源在促進幼兒品德成長的實踐途徑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幼兒園品德教育現狀
(一)品德教育過于知識化
品德教育知識化就是指教師在實行品德教育工作時就德育內容轉變為知識性的內容,以傳授、講課的方式強制性的灌輸給幼兒,促使幼兒難以將德育知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知識是具有客觀性和系統性的,教師將德育工作賦予課堂化往往難以發揮出品德教育的作用,而課堂教學又是將知識分解為若干個教學模塊的,這樣就非常容易導致幼兒接收到的德育知識呈現碎片化的現象,不利于幼兒思想性、人文性、價值性的成長。
(二)品德教育過于邊緣化
就品德教育本身的定位來說,其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幼兒園加強對幼兒品德教育,就是希望幼兒能夠將德育意識帶入實際生活,將德育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促使幼兒所接受到的德育意識能夠實現具體化。但就目前品德教育工作的形勢來看,幼兒的德育意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無法深入,促使品德教育脫離了實際生活的軌道。
二、傳統節日資源的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眾多,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我國傳統節日的確立源于我國歷史文化,禮義廉恥等重要核心價值在傳統節日中得到有效體現。如: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包餃子,這一習俗象征著平安吉祥,在中秋節吃月餅則象征著一家人和和睦睦、團團圓圓。事實上,我國的清明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自然節氣變化形成的,這些傳統節日無疑不體現出我國的民族精神,對凝聚力的形成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在幼兒園階段為幼兒實施德育教育,能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通過傳統節日資源的利用來幫助幼兒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習俗,這對幼兒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美好品質的形成均有一定影響。
三、傳統節日資源在促進幼兒品德成長的實踐途徑
(一)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以美激情
《綱要》中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傳統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
在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可以根據每個節日的不同特點,共同布置具有節日特點的教育環境、校園環境。春節前夕,我園的師幼齊動手,幼兒園門口張燈結彩,大大小小的紅燈籠,花花綠綠的迎春花卉,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息,老師和孩子們在教室里掛上了五顏六色的氣球、如意結,在門口張貼對聯、福字,墻上、窗戶裝飾著自己動手制作的年畫、掛飾、窗花等,廣播里播放著賀年歌曲,不論走到幼兒園的哪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喜迎新年的喜慶氛圍。
《綱要》中又提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依據這一理念,我們在重陽節組織幼兒帶著小禮物到我園住宅小區慰問老爺爺老奶奶;元宵節帶幼兒去公園看燈展等民俗活動;春節讓家長帶孩子觀看舞龍舞獅等。
(二)實施日常滲透教育,以情動情
幼兒園教育活動形式多樣,我們遵循《綱要》所提出的:“教師應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將傳統節日教育在各個環節的活動中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既與
兒歌、故事、談話的語言活動相結合,也與美術、
音樂等藝術活動相結合,還與體育游戲、角色游戲、區域活動等相結合,在組織孩子們歡度“元宵節”時,老師除了給孩子們講一講有關的民俗活動,欣賞一些關于元宵佳節的古詩、
兒歌,還組織孩子們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動手制作元宵燈,家長與孩子們心靈手巧,經他們的手一擺弄,成了富有創意的桔子燈、汽車燈、瓶子燈、花籃燈……一盞盞鮮艷有趣的元宵燈擺放在角色區的“超市”里,吸引了眾多孩子前來“采購”,而語言區里面也有不少孩子正在開動腦筋猜燈謎,贏取小禮品。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元宵節活動中,體驗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快樂,感受了和同伴、老師們一起過節的樂趣。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我們又開展了“包粽子”活動,廚房的阿姨們拌好了餡料,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學包粽子,除了南方地區的圓錐形包法,老師還介紹了其他地方四角形、枕頭形等多種包法,讓孩子們學習了更多的包粽子的技巧,并觀看煮粽子、品嘗粽子。一系列的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大家庭過節其樂融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增加了一次次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開展互動的親子實踐,以情促行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家園合作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非凡的意義,因此幼兒園應該和每位家長互相溝通,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文化教育的橋梁,家園一致,使節日文化教育產生良好的教育效益。清明節是天清地明的日子,我們要求家長帶著孩子參與踏青掃墓、祭拜祖先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家人緬懷先祖的親情。端午節父母和孩子在和孩子吃粽子之余,給孩子講一講屈原的故事,帶孩子去郊區觀看村民們的賽龍舟活動,培養孩子公正、勇敢、頑強的優良品德。秋高氣爽金果飄香,在重陽節這一天,許多父母帶著一家老少去爬山,和孩子一起挑選禮物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感受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中秋節到了幼兒園舉辦了賀中秋文藝晚會,邀請爸爸媽媽來園和孩子們一起慶賀佳節。家長和孩子共同聆聽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一起唱《爺爺為我打月餅》的歌曲,大家邊品嘗月餅、水果、邊欣賞節目,這個活動不僅讓大人、小孩感受到濃濃的民俗文化,還大大融洽了家長與孩子間的親情。
結束語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外國的節日采取了接納態度,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因此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應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綜上,筆者對幼兒園品德教育開展現狀進行了分析,為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效應用,幼兒園應采取多種措施,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創設園內外環境、加強傳統節日文化與各種活動、游戲的有機結合、加強家長參與,家園配合。
參考文獻:
[1]郭祥.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中品格教育內容的分析研究――以“端午節”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07:93-94.
[2]李靜.如何將傳統節日融入到幼兒園教育中[J]. 學周刊,2011,08:206-207.
[3]鄒麗華.傳統節日活動與幼兒園日常教育活動整合的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04:138-139.
[4]李敏.試論加強幼兒傳統節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1:123-125.
[5]張靜波.結合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8:205-206.
【基于傳統節日下幼兒園品德教育研究】相關文章:
• 如何破解幼兒園集體舞蹈教學難題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有效方法
• 推動公民辦幼兒園齊發展
• 幼兒園如何有效地開展音樂教學
• 澳大利亞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管窺
• 我國近十年幼兒園教育義務化研究
• 幼兒園“電子游戲戶外化”的創編實踐
• 新時期改進幼兒園教育方法的探析
• 幼兒園園本教研有效策略探究
• 幼兒園自發游戲活動的實踐創新
• 以府谷縣第四幼兒園為例淺析幼兒園特色打造
• 淺談幼兒園美術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