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075-02 幼兒期是人各種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決定著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終身的幸福。然而,當前農村幼兒園的養成教育現狀卻很不樂觀,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一是幼兒園養成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課程的編制與實踐嚴重脫節。幼兒園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某些專家團隊根據自己的研究理論,有側重地編寫的所謂整合教材、活動教材、發展教材等。而這些五花八門的教材中沒有專門的養成教育課程,一些教材中只是很籠統地涉獵了養成教育的目標、要求,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層遞性,不能將養成教育像語言、科學、藝術等課程一樣納入具體的課程編制。因此,養成教育存在著盲目、無序等不符合習慣養成規律的現象。
二是幼兒園自身在養成教育管理方面缺位。目前,農村幼兒園的養成教育還停留在“放養式”的管理層面,幼兒園沒有明確的養成教育目標、評價標準和具體的管理措施。再加上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質低下,教育方法欠缺,課程自主設計能力、實施能力都很弱,無法獨立地完成養成教育目標。因而,作為幼兒期重要教育內容的養成教育還游離于課程體系之外。
三是家園未能形成高度認同的教育環境。幼兒園、家庭在教育目標、要求、做法上存在嚴重分歧。家長關注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不好,對于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人格要素卻被置于腦后。幼兒園提倡的是游戲教學、養成教育從小做起。幼兒園、家庭不能為孩子創設一個大家彼此默認的一致一貫的教育環境,教育未能形成合力。
四是教育方式不當,教育有效性不夠。在養成教育中,教師的觀念陳舊落后,作風粗放浮飄,方法簡單粗暴。對幼兒的認知特點缺乏客觀的認識,對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內容的長期性缺乏足夠的重視,對孩子的需要、興趣等學習動機缺乏系統的研究,實踐中幼兒的被動接受很多,主動構建極少,為孩子喜歡的實踐層面的操作體驗更是微乎其微,尤其對于反復出現不良行為孩子的個性化教育方式極其欠缺。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呢?我認為家庭的支持配合、環境的默化熏陶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等都是提高養成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誠如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所說:“人類的認知規律是兒童自己教育自己”,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于幼兒,這也是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
一、家園配合,營造高度認同的教育環境
養成教育是知行合一的過程,當眾多教育者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前后不一時,幼兒就會迷茫、困惑,甚至無所適從,這時養成教育的有效性等于零,甚至是負效應。為此,必須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使家庭、幼兒園能充分形成合力。
1.利用家長培訓會、家庭沙龍、專家講座等家園互動宣傳活動,引領家長多了解幼兒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基本知識,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讓家園真正攜手,使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在家庭中得以延伸和鞏固。
2.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如:請家長觀摩幼兒園的養成教育現場會,開辦家長育兒方法分層輔導班,“我是好爸爸、媽媽、誰是幼兒行為好標兵”評選等活動,切實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3.幼兒園、家庭各個成員之間在教育行為、要求上必須保持高度一致、前后一貫,共同營造一種具有認同感的環境。比如,安靜就餐這一規則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或餐廳都被普遍認同,孩子受到這種環境的熏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安靜進餐。
二、專題研討,探尋科學的養成教育指導方式
在幼兒教育中,教育有效性大小直接取決于教育者是否擁有“以兒童為本位”的理念、方法。因為這樣的方法內含著一個科學地、系統地自主做事的過程,是發自幼兒內心的,能引起幼兒興趣的。幼兒通過這樣的實踐能獲得經驗,弄懂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樣做,做事的后果如何?旨在使幼兒成為自愿、自主、主動的實踐者和管理者。
因此,幼兒園要組織教師對各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能力目標、教育內容、方法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要通過課題引領、案例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活動,讓教師充分理解養成教育的要求、內涵,準確定位幼兒在養成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和教育實踐能力,從而變教師隨意灌輸為幼兒積極主動的實踐體驗。
三、立足實際,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國家教育目標、教育思想轉化為教育實踐的中介和橋梁。而目前幼兒園養成教育課程還不盡完善。作為幼兒園應如何做好養成教育?
筆者認為要立足實際,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主動構建園本課程體系。首先,加強幼兒園對養成教育的精細化管理,建立評估考核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計劃和評價指標,將養成教育真正納入幼兒園管理范疇。其次,要盡快建立自己的專業團隊,制定出具體可操作的園本養成教育教材。根據幼兒的身心、年齡、認知特點合理區分習慣養成教育的先后輕重順序,制定不同階段的習慣培養目標、要求,層遞式推進。
四、強化規矩,創建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局面
養成教育的關鍵是導之以行。導的核心是“明確規矩”,行的重點是“采取有效的方法”。課題實驗中我們采取了“游戲化的養成教育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戲化的養成教育法”就是把幼兒行為習慣教育目標、內容、要求融入到各種游戲中,讓幼兒在愉快的玩耍中感知、體驗、掌握、積累有關的行為準則,并能運用這些準則和經驗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如:幼兒在玩滑梯時,你推我擠、爭先恐后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簡單的提醒、說教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實驗中,我們先讓幼兒去體驗無序玩,然后據此引導幼兒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游戲規則,并通過相類似的游戲加以深化、鞏固。這樣幼兒便明白了為什么不能這樣做?怎樣做才會更好?什么叫排隊?生活中哪些時候、哪些地方還需要排隊等待。
【農村幼兒園養成教育有效性探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探析
• 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的研究
•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幼兒興趣的培養
• 促進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策略
• 幼兒園晨間游戲
• 幼兒園種植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 寄宿制幼兒園現狀分析與對策
• 幼兒園的危機管理
• 幼兒園歌唱教學分析
• 如何選擇幼兒園?等
• 利用網絡爭創群眾滿意幼兒園
• 幼兒園教育如何設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