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教學是幼兒園教學的起點,也是啟蒙教育的開端。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言文字應成為孩子情感與夢想的的樂園。讓課堂充滿情趣,這不僅是幼兒的心里需求,也是語言文字教學的需要。因此,要從識字、語言、閱讀入手,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學習環境上都應從趣入手,充分調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愉悅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態下學習語言文字。
一、趣味識字,降低難度
1.利用實踐活動,把幼兒引向廣闊的識字空間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教師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開展實踐活動。每次活動有一個主題,采取模擬、創設情境的辦法讓兒童識字。如舉辦“娃娃超市”、“動物運動會”、“花的世界”、“春天的田野”、“我當小導游”、“逛家電商場”等等識字活動。比如 “頭”字。竟然會有小朋友把同學的發型聯系起來。他們說,那一橫就是我們寬寬的額頭,而一撇和長點就是額前的劉海。楊洋欣喜地發現,那一撇和長點與亮亮那特別的發型象極了。于是,亮亮就當了一回模特。在一片喝彩聲中,那個“頭”字就與亮亮的可愛的頭發連在了一起。就這樣,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動起來,字形也變得清晰明了,學生們在快快樂樂地聯想中學習并記住了生字。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形象思維,讓學生在識字中享受快樂。
2.利用多媒體
課件,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識字
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
課件,讓幼兒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幼兒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幼兒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3.利用幼兒姓名編號,幫助幼兒識字
把幼兒照片和名字一一對應排列在表格上,幼兒起初只是指點照片和名字進行議論,一段時間后我們取下照片,幼兒之間的好勝心理使他們一有空便去數星星,幾番比較便把一些幼兒的名字作為一個整體了解并認識了,我便趁勢打印了全班幼兒的編號和名字,如一號某某,分別貼在幼兒操作柜、杯子架、圖畫袋上,幼兒每天都要接觸這些物品,不經意間幼兒漸漸認識了上面的字。尤其是圖畫袋上的字,孩子識別的興趣最濃,每次繪畫活動結束后,幼兒總會去那里品評一番,有時看到一張好畫急切想知道是誰畫的,因此,對字的認識也就在相互交流,一次次觀察和驗證中得以鞏固,全體幼兒都能認識并寫出自己的名字。
4.運用實物演示,加強幼兒對字的理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有些字幼兒比較陌生、不好理解,如果用實物演示,幼兒便會豁然領悟。例如在認識“筆”字時,我出示一支毛筆,讓幼兒看一看,問:“這支筆的筆桿是用什么做的?”學生回答:“是竹子。”老師接著說:“對呀,因此這個‘筆’字,上面有個竹子頭。那么,它的下面是用什么做的呢?“是用毛做的。”老師因勢力導:“是呀,因此‘筆’的下面是個‘毛’字,‘竹字頭’和‘毛’合起來就是‘筆’,很久以前人們都是用這樣的筆來寫字的。”這樣一來,幼兒對生字就很容易接受了,從而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二、拓寬渠道,趣味表述
1.在趣味提問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錢夢龍曾說過:“問題提得好,好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引導之法,貴在善問。因此教師要提供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 提高問題質量,充分發揮幼兒口頭表達式創造力。
例如:以手偶的形式,引起幼兒的興趣。 出示一個手偶:小朋友們這是誰啊?(小猴)今天他想知道你們在假期中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到哪里玩的?和誰一起玩的?講給大家聽一聽。我讓幼兒帶著要求:運用連貫的語型“我看見了……還看見了……”講述。然后請3位幼兒在集體面前,并結合自己帶來的東西講述,幼兒在小組中相互講述,我鼓勵幼兒聲音響亮地講述假期中有趣的事,和同伴分享快樂,這樣既使講述內容更形象,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幼兒的傾聽能力。
2.在趣味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世界到外充滿著美的色彩,他們愛畫、愛玩、愛制作,教師可在美工活動中,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讓幼兒對自己作的畫進行講述。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畫后,請孩子把畫面內容講出來,再請小朋友給畫中的小動物說句話等等。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既培養了幼兒的繪畫能力,又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探索方法,趣味閱讀
早期閱讀對嬰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憑借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憑借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好的閱讀方法,有助于促進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開啟其智慧、豐富其知識、發展其個性、提高其語言能力。
1.圖文結合法
閱讀活動就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規律。在閱讀的初期,應讓幼兒了解除美術符號與文字符號的對應關系。在這一階段,我們一般運用的是單面單幅畫面的圖書,如《嬰兒畫報》畫面色彩鮮艷、形象可愛有較強的吸引力,與圖片對應的旁邊有內容簡潔,字體較大的文字說明,我們先讓幼兒觀察圖片,引導幼兒把握畫面內容,并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而當幼兒會講述圖畫故事后,又會積極地認讀文字故事,明白了圖畫符號與文字符號的對應關系,并逐步習得完整、連貫、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
2.制造懸念法
教師在講述圖書故事時,把重點問題拋給孩子,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例如《龜兔賽跑》的故事,首先教師問:你們看見過烏龜和兔子比賽嗎?你知道烏龜和兔子誰會贏嗎?孩子可能會說:“我知道,我知道。”教師再說:可是,書上的結果和說得不一樣呢?幼兒一聽,馬上會被這個懸念吸引,促使他們積極地閱讀,以尋求答案。
總之,語言文字與幼兒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密切相關。因此,要相互滲透的識字、語言、閱讀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文字發展的條件。幼兒對語言文字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去觀察、引導孩子,抓住一切教育契機,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手段,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得到發展。
【幼兒園語言文字教學之淺見】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教學內容的選擇
• 幼兒園虐童事件之我見
• 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幾點體會
• 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方法
• 幼兒園管理平臺App全國Race
• 開展幼兒園繪本區域活動的建議
• 幼兒家長微信學臺建設
• 幼兒園小班美術活動的指導策略
• 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同等重要
• 農村中心幼兒園家園合作初探
• 淺談幼兒園民間游戲的社會性價值
• 淺談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