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活動中都非常積極的向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樣的角色看齊。但是我們不僅要在實施教育的活動中轉變以往的角色,在班級管理中同樣要轉變角色,也應該成為班級管理的引導者,服務者,合作者。
一、師生共建寬松、愉悅的家庭式氛圍是班級管理的前提
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環境,因此,我覺得幼兒園的班級管理首先應該注意這種氛圍的創設。我們要營造與家庭相似的寬松、安全、溫馨的物質、心理環境,以便讓他們在這種環境中自由、快樂的發展。平時除了提供輕巧、方便、柔性的生活設施,便于兒童休息和隨意活動外,我著重創設心理環境,和他們近距離地接觸,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溝通與交流,以此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孩子們呢會很快從對家人的依戀轉移到和老師的親近上,抱抱你的身體、摸摸你的衣服、牽牽你的手、坐坐你的大腿,這些動作都是他們表達對你的接受。除了動作,他們還從語言上來表達對你的認同“老師,我給你買一件漂亮的衣服”、“老師,我帶你去吃麥當勞”。雖然他們的承諾遙遙無期,但是,在我看來卻無比激動,這是我們共同創建的寬松、愉悅的氛圍的作用,是班級管理的前提。除了心理環境外,物質環境當然也很重要。陳鶴琴先生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因此,在創設物質環境時我讓孩子積極參與,每個區角擺放些什么?怎樣擺?墻面如何布置?都讓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擺放。雖然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比教師本人獨立完成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就其教育效果來說,這樣更能提高幼兒的興趣和創造性,使幼兒有改變環境的成功感和責任感;也有助于對幼兒進行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二、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管理行為是班級管理的有效方法
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身份。英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等。
1、教師應由知識傳授者變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
過去,教師是幼兒園活動設計者、組織者,而今教師們將幼兒園活動設計部分空間讓給了孩子,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師則只是從中擷取幼兒興趣所致、幼兒發展所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課題生成新的課程,為幼兒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等,再次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準備教具原是教師的工作,可現在,為了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能動性,我們發動孩子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資料,然后在教學活動中和孩子一起對資料進行整理,在整理資料過程中逐步接近知識本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索式教學打破教師中心的傾向,讓孩子帶著問題、懸念采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思考、探索,充分體現對孩子的信任。這種信任建立在對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定位在現有能力之上力所能及能力之內,能激起孩子學習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在學習探索活動中充滿自信,調動已有的知識能力積累去尋找獲得新的知識,此間家長資源也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2.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現在孩子的學習探索活動已從課堂拓展到了家庭、社區、社會。滲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生活游戲化的教學活動中自由自在地表達表現,在生活游戲活動中輕松自然地學習。孩子從平面的相對單調的課堂,走向立體的豐富、廣闊的多元環境,從與學習環境單項的或多向接觸,部分感覺器官參與活動,到與學習環境放射型接觸,所有器官參與活動。他們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內容廣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們對世界多縱的探索的需要。教師在期間主要是“引”,但是“引”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捕捉最佳的教育時機,把“研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
3.教師應成為孩子學習的伴行者
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愿望、要求興趣和愛好。我們要學會洞察他們內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導、激勵的語氣與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能因為孩子小,而隨意斥責、批評,要尊重他們。然而“要尊重孩子”這句話經常掛在我們的嘴邊,但有時我們卻沒能很好地做到。有一次,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在做花,當我在講解示范是時,發現張嘉妮好幾次想站起來,并且不時地看我的腳,我走過去,摸摸她的小腦袋,想提醒她一下,可是她卻說“老師。。。。。。”“別說,好好聽。”沒等她說完,我打斷了她的話,張嘉妮不說話低下了頭。小朋友們開始自己動手做花了,可是嘉妮卻還坐著不動,于是我走上去,彎下了腰問“嘉妮怎么還不做?我拿走了!”看我想真的要拿走,嘉妮哭起來并搖搖頭。看到孩子哭了,我又問“剛才你在做什么?”她邊哭邊說“我看見老師的腳底下有一張紙”。我一看,真的,不知什么時候腳底粘到了一張紙,原來剛才孩子想告訴我這件事,可是我卻沒有給她機會,沒有問清楚,就批評她。想到這,我放下手工紙,對孩子說“對不起!剛才老師不對,現在我們一起來做紅花送給媽媽爸爸,好嗎?”孩子爽快地答應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我們在心里應先問問自己“這樣做行不行”?現在,我們開展的是主題式活動,教師在每個環節都應把幼兒當成學習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活動,了解幼兒的需要,傾聽他們的需要,進行探討、互相交流。教師在每個環節都應創設引起他們感知、探索學習的環境,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式、學習內容。我們的集體教學活動,已從分科式向整合型過度,從原先單科、無可選擇內容方式的集中教學,到多學科有機融合,其另外。主題性區域活動中教師將選擇與操作的權利完全交給了孩子,他們不僅可以根據喜好選擇活動內容,還可以按自己的能力選擇活動方式,在一個多縱的自由選擇的環境中,孩子們自由性得到了充分發展,他們在自由選擇中漸漸認識了周圍世界,認識了自己,也真正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探索世界的興趣。在此,教師參與的行為方式主要是:傾聽、觀察、交流。教師傾聽幼兒的心聲,是尊重幼兒的表現;教師觀察幼兒,可以適當地調整內容、計劃,照顧個別、發現“火花”;教師與幼兒交流,既有認知上的更有情感上的,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對于小年齡的幼兒來說,表情、動作更能使他們縮近與教師的距離,從而更好地把你當成他們的朋友。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變化顯而易見,他們更開朗、自信、敢想敢做、富有想象、對學習及新奇的事物充滿探索欲望,這不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長,也有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更有利于我們開展班級管理。 三、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促進班級管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從此可以看到,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是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的。于是,我們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嘗試利用家長資源進行班級管理。
1.讓班級管理走向家園合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幼兒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越來越顯示它的特有地位,許多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開始用慎重的眼光看待家園合作這一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我們覺得幼兒園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是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的。在幼兒園的班級管理中,有些活動我們或征求家長的意見,或讓家長參與指導。我們確定了在班級管理中家園結合的目的:指導家長配合開展班級管理的工作,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行為,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向家長宣傳幼兒教育的目標、要求,以便家園合作,形成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2.讓家園合作走向形式多樣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了解到:許多家長都認為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是幼兒園的事、是教師的事;另外,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嬌生慣養,因此有些工作開展的不是很好。為了保證班級管理的順利進行,取得最佳的效果,我們在學期初開展了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了我們將要開展的一些工作、幼兒開學來的一些情況、家長將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園合作的重要性等,讓家長了解到,只有家長切實地參與,才能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班級管理得更好。為了使家長進一步明確配合的內容,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還設計了家長園地、推選了家長委員、確定了家長開放日、開展了親子活動等。在“家長園地”中我們根據班級情況和所要開展的活動情況,在欄內提出家園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兒的表現,許多家長對此很關注,使得這個欄目充分發揮了其作用。家園間要建立經常性的雙向溝通,在家園雙方隨時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上,全面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從而在教育上達到共識,提高班級管理質量。
新課程猶如一盞指路明燈,它使我更清楚地看到:幼兒園班級管理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工作,需要憑借各方面的力量。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不時地探索幼兒園班級管理的新思路,那么我們就會更好地適應這個新形勢的。
【暢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新思路】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的投放
• 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思考
• 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探究
• 淺談幼兒園的有效教學策略
• 《不可忽視的幼兒園常規教育》
• 近七成公眾認為幼兒園學費貴
• 洮河奇石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 試論幼兒園管理的新理念
• 中國夢與幼兒教師師德素質
•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略探
• 淺談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的策略
• “三會”推進幼兒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