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
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園
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幼兒審美認知、審美情感和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那么,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真正發揮音樂內在的特性和感染力,使音樂欣賞活動成為愉悅性、認知性、審美性、創造性兼具的活動呢?
一、語言情境策略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的音樂情境氛圍,讓師幼共同分享音樂所蘊含的豐富世界。通常,以語言來創設音樂欣賞情境是最簡便也是最為有效的策略之一。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音樂欣賞水平和作品本身的內涵因素,靈活地借助語言的功能,讓語言美與音樂美巧妙結合起來,能使幼兒在語言與音樂共同營造的情境氛圍中激發認知、觸發內心深處純真的感情,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音樂世界之中。
在利用語言創設情境時,教師可采用自編故事、情境講述、
兒歌等方式,幫助幼兒在音樂和故事情節、情境、角色、場景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以輔助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在創設語言情境時教師應盡可能做到:內容精練、角色與情節簡練及情節與音樂特點貼切等,以免幼兒在與音樂相對應欣賞時無法匹配、無從下手。比如在欣賞《趕花會》時,我根據音樂的變化特點創編了這樣一個簡短的故事:清晨,人們梳妝打扮后去趕花會,他們一路上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邊快樂地走呀走、走呀走……花會上的鮮花多姿多彩,有高有矮、有紅有綠,讓人目不暇接……欣賞完了美麗的鮮花,人們盡興地回家了,一路上邊回憶著花會上熱鬧的情景邊快樂地走呀走、走呀走……整個故事簡單明了,三個突出的情節與音樂三段式的結構特點相吻合。在故事的幫助啟發下,幼兒輕松地聽辨出音樂ABA的結構特點及A段音樂歡快、跳躍,B段音樂悠揚、舒緩的風格特點。
二、游戲表演策略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音樂的特點,巧妙地將游戲融入到欣賞過程之中。
1 串連式。即將欣賞活動的過程設計成一連串的游戲,每一個游戲針對每一段音樂而設計,當全部游戲完成之后,幼兒便自然地理解了所欣賞的整首音樂。比如在欣賞音樂《挪威舞曲》時,為幫助幼兒清晰感受樂曲旋律及其結構特點,我將舒緩、連貫的A段音樂設計成小樹發芽、生長、搖動等動作情境,引導幼兒在模仿小樹成長的游戲中感受和表現音樂。B段則引導幼兒創編樹精靈與小樹游戲的動作,如跳舞、撫摸、旋轉等,以表現音樂快速、緊張的音樂性質。在清晰地感知了A、B段不同的音樂特點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幼兒完整地聽音樂并分不同的角色進行游戲:一半幼兒做小樹,一半幼兒做樹精靈。在樹與精靈的游戲表演中,幼兒輕松、自然地熟悉了音樂,大大加深了對樂曲內涵的理解。
2 本體式。許多音樂欣賞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較好的表演游戲。欣賞活動的整個過程,就是層層深入地引導幼兒熟悉音樂和熟悉表演的過程,直至最后能夠完整地跟隨音樂進行游戲表演。比如在欣賞音樂《聰明孩子和笨老狼》時,第一次游戲:老師扮笨老狼,幼兒扮聰明孩子在森林里行走;第二次游戲:幼兒在重音處把自己變成樹、石頭等,且不能隨意行動以迷惑老狼:第三次游戲:以老虎等兇猛動物的聲音來嚇唬老狼。以此由淺入深地進行音樂游戲表演,有效地達到了理解音樂作品的目的。
3 添加式。即在音樂欣賞活動的中部或尾部添加與欣賞要求緊密相關的游戲表演情節,以加深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比如在欣賞民樂《金蛇狂舞》時,為加深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在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將幼兒分成兩組,模仿表現兩龍你追我趕、上下翻飛的情境。在昂揚的旋律、鏗鏘有力的鑼鼓點子中幼兒生動地展現雙龍歡騰激越的情形,進一步清晰地感受樂曲旋律結構的特點。
三、圖譜直觀策略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適當地借助圖譜的方式,將抽象的音樂直觀地再現于幼兒面前,實現音畫溝通,對幫助幼兒欣賞音樂大有裨益。為此,教師要細致分析、研究音樂作品。找準音樂的主要特點,科學地設計與音樂變化相符的圖譜。在設計圖譜時教師應做到:直觀、形象、簡潔、易于幼兒理解;圖譜中符號的數量、變化次數、行數要與音樂曲式結構(樂段樂句)相一致。以音樂《問候舞》的圖譜設計為例:
從以上圖譜可清晰地看出:樂曲共有四個樂段,表現形式是循環反復的。每個樂段的前半部分以彈簧線表示,表明音樂較為歡快、跳躍,而且旋律結構是相同的。后半部分以直線和星表示,表明音樂比較寧靜、平穩,且每個樂段后半部分的直線逐步遞增,表明旋律逐步延長增加。結束音i5i用三角形表示,表明其跳躍、歡快的性質。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教學策略探微】相關文章:
•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教學策略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