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到教師專業素質的影響,使"幼兒園課程改革"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下面結合我多年來的幼兒園工作實際,談談如何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全面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改革;提高;素質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320-01
幼兒園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一生的可持續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普遍開展起來。綱要中明確要求:"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綱要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注重改革教學的方式,希望教師不要把關注點過度集中在具體知識或技能的教學上,不要僅僅以固定的知識點為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而是著力組織適合幼兒的活動,創造適宜的教育環境,從幼兒的生活實際中去發現教學開展的資源。通過作用于幼兒德智體等全面素質的各項活動,來對幼兒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堂教學改革又是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學改革中意義突出。
1.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們生存的環境變得愈來愈惡化,矛盾愈來愈尖銳,競爭愈來愈激烈,節奏愈來愈緊張,人際關系愈來愈復雜。這一切,都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顯得極為重要。
首先要寬容,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計較他們的過錯,更不能和自己的學生斗氣,如果老師能寬容他們,能喚回學生內心深處善良的本性,學生就會更快地改正錯誤。
其次要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好學生的表率。我們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順利時,就對學生和藹可親;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緒低落時,就把不愉快的情緒發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自己的出氣筒。這種對學生忽冷忽熱的態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師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到不把情緒帶進課堂,無論發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微笑著面對學生,始終對學生熱情、耐心。我們不能在學生面前表現得很脆弱或是很隨便,如果老師做得還不如學生,就會對老師不信任,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偉大而高尚的,他們甚至認為老師就應該是完人、圣人,沒有缺點,從不犯錯誤。因此我們要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一言一行都作出表率和楷模。
2.在數學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護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提供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學習。如:在"果汁吧"活動中,課前在數學角里布置一個果汁店,店里擺滿了空果汁瓶數個、白開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10個、彩色筆若干,等等。老師當果汁店的老板。選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讓幼兒輪流當老板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了解了瓶子和杯子之間的容量關系,從而又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果汁吧的樂趣,使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內容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點選擇,要相似于幼兒生活,相似于幼兒心理發展,相似于動物性,相似于幼兒的好模仿、好戶外活動、好奇、好合群、好成功、好稱贊、好動、好游戲。
3.著重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幼兒常規
3.1 愛護幼兒,給幼兒一個安全的依靠。老師要和幼兒建立深厚的感情,這是培養良好常規的前提。小班幼兒剛入園,對老師對幼兒園環境都不熟悉,沒有安全感,要想把一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變成幼兒的家、變成幼兒的親人,唯一的辦法就是老師用愛心、耐心去親近并打動幼兒,只有這樣新入園的幼兒才會慢慢信任我們,我們講的話,幼兒才能夠聽進去。當幼兒漸漸熟悉我們之后,緊接著就要把關心熱愛幼兒與耐心教育及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從而使我們和幼兒之間形成一種深厚的感情,以便科學地管理幼兒,靈活、有效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3.2 小班的常規培養要有情境性,更需要各種擬人化的生動游戲。幼兒的思維具有擬人化的特點,因而具體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例如,幼兒喝水時,小班幼兒容易灑水,且秩序性相對比較差,于是我們在喝水的環節設置了開汽車的游戲:小汽車要有秩序地行駛,不能搶、不能擠,而且到站要靠邊停車(即排隊等待),定時加油(喝水),自從做了這個小游戲之后,孩子們喝水的秩序一下就井然了。
3.3 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做好榜樣。老師在要求幼兒活動時,首先自己必須先遵守規則。比如,要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首先自己要做到安靜進餐。小班幼兒好模仿,所以老師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為人師表,言行一致,語言要嚴謹規范,尤其是一些規則性的語言,必須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嚴謹、不變,這樣有利于幼兒模仿學習。
4.加強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目前,由于獨生子女不斷增多,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成為家中的"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勞動意識越來越弱。家長只注重讓孩子認字、學英語、學算術,夢想將來如何如何,卻忽視孩子作為個性健全的人應從小學會基本的生存技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勞動教育,使他們知道勞動是光榮的,我通過區角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在區角活動中,我讓幼兒模仿成人的勞動,如當醫生,給病人看病、打針;當媽媽給娃娃喂飯、蓋被子;當炊事員切菜、做飯;當縫紉工人釘扣子……通過游戲,幼兒更熱愛勞動。
5.利用多媒體降低教學難度,增進理解能力
多媒體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生疏為可感,化抽象為形象,它能將靜止的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的復合載體顯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在身臨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體驗,從而更好的理解掌握。
平時在
音樂欣賞中,對于結構復雜的樂曲,幼兒往往因難以正確分析而影響欣賞的積極性,從而降低了對
音樂欣賞的效果。利用多媒體
課件靈活、形象、直觀的特點,幫助幼兒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激發他們對活動的興趣,提高音樂欣賞活動的效果。如在音樂欣賞活動《小魚游》中,將小魚游來、小魚覓食、小魚游走的畫面與樂曲相配,幫助幼兒理解樂曲的內容,區分樂曲的段落,使幼兒得以完整地理解和感受音樂。這樣更利于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歌唱活動中,多媒體形象的畫面也能夠幫助幼兒對歌曲中歌詞的理解與記憶,如:在歌唱活動《柳樹姑娘》中,我以柳樹姑娘的形象,通過圖譜、畫面來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所以在活動中多媒體
課件很快地幫助幼兒記住了歌詞,理解了歌詞的內容,感受了歌曲的美,從而很快學會了演唱歌曲,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
6.利用多媒體改善教學環境,增強教學效果
平時我們在組織語言活動時經常是以教師的語言和肢體來幫助幼兒理解,但是有些語言活動中的一些詩歌、散文意境非常優美,如果僅僅靠教師一張嘴或一幅圖片,就顯得比較枯燥,幼兒在欣賞時不能較好地集中注意力。這時,如果運用多媒體教學就不同了,它可以利用其聲像結合的整體性特點,再現詩歌或散文中的動感畫面。使幼兒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之中,從而增強了詩歌散文的教學效果。如:《搖籃》是一篇優美的詩歌。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課件,伴隨著深情的朗誦與動人的音樂,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出現在顯示屏上。美麗的花兒,閃閃發光的星星,一望無際的天空,白云在輕輕地飄,風兒在輕輕地吹,媽媽在搖著小寶寶。使幼兒完全融入了詩歌的意境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的這種氛圍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引起了幼兒的共鳴,從而極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優化幼兒園教學的策略】相關文章:
• 優化幼兒園教學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