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之前,我總會笑話那些做了爸爸、媽媽的永遠有操不完的心,為了孩子的將來什么都考慮到了,無論是選擇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選擇幼兒園都費盡心思,心想:自己將來一定要灑脫些,至少在幼兒園的選擇上不會那么大費周折,幼兒園嘛,在哪兒上不都一樣!只要接送方便、環境良好、老師耐心就行了。因為送孩子去幼兒園主要是考慮到他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別的孩子,讓他能夠和伙伴們一起開開心心地玩耍,快快樂樂地成長。
然而,隨著洋羊的成長,我的牽掛越來越多,顧慮越來越多。在加拿大的時候,因為社區的活動中心很好,我每天可以帶著他在活動中心玩,接觸到很多小朋友和家長,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他既有媽媽這個最好的啟蒙老師陪著,又有那么多的小朋友伴著,還有好幾位中心的老師耐心呵護著,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快樂。所以那個時候我根本沒有考慮過讓他上幼兒園,我覺得這樣的環境,就是孩子快樂的天堂。
如果不是因為舉家南遷,我想我會讓洋羊維持現狀,每天上午去活動中心,下午在家午睡,然后跟我學些中文,直到四歲入讀學前班。到了美國之后,很難再找到像在加拿大時那樣的活動中心,孩子幾乎沒有什么地方可去,每天呆在家里圍著我轉,模仿著大人的一舉一動。我很擔心缺少了與別的小朋友的交流,孩子會變得孤僻和老成。于是,在洋羊兩歲半的時候,我終于決定送他去幼兒園了。我帶著洋羊,開始尋找合適的幼兒園。
打電話,預約,一所一所地去看。美國的幼兒園基本上都是私人辦的,有很多是全國連鎖性質的,廣告、宣傳都做得比較正規,接待我們的老師也都十分熱情。但是,這些幼兒園和我記憶里的幼兒園相差太遠了。一所幼兒園按照孩子的年齡設置成幾個班,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班里完成。活動室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小桌子既是課桌又是餐桌,玩具、書架等分別放置在房間不同的區域。孩子們每人有一個小睡墊,到了午休的時候,拿出來隨意地鋪在活動室的地上,然后蓋上自己帶來的小毯子就睡了。有的幼兒園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之處,也設有獨立吃飯的餐廳,各個班的孩子到了吃飯的時間可以聚在一起,算是一項社交活動。幼兒園一般都有一個院子,放上一些戶外的玩具,每天上午、下午的戶外活動時間,孩子們就在這里游戲。
回想自己上幼兒園的時候不僅有活動的地方、吃飯的地方、睡覺的屋子,還每人都能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床,洋羊是不可能享受了,只希望洋羊能夠喜歡幼兒園的生活。跟著我看了一所又一所幼兒園,看到別的孩子跟著老師唱歌、玩耍,洋羊的心中對于即將開始的新的體驗充滿期待。然而離家近的幾家幼兒園或者我不太滿意,或者就是滿員了,要把我們放在候選的名單上,于是我選擇了離家較遠但是比較老牌的一所。那所幼兒園是唯一的一所我在午休時候去看的,當時,屋子里靜悄悄的,透過玻璃窗我看到洋羊即將要去的那個活動室,孩子們都在睡覺,一位年輕的老師坐在孩子們的中間,斜斜地靠著墻,認真地寫著什么。那一幕給我的感覺很溫馨,于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一家。
入園第一天,對于從來沒有進過幼兒園的洋羊是快樂的,沒有一滴眼淚,沒有一絲不舍,倒是我這個做媽的心里有那么一點點的失落。但是他能那么快適應新的生活,我還是大大松了一口氣。可是接下來事情變得不太妙了,洋羊開始哭著不愿意去幼兒園,被送去的時候緊緊地抱著我。我雖然心里舍不得,但還是安慰自己,這是每個孩子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慢慢會好起來的。到了第三周,洋羊還是那樣,被送去的時候哭,更讓我難過的是接他的時候還是哭。一看到我,他總是非常委屈地投入我的懷中哭泣。我問起洋羊在幼兒園的表現,他的老師,一個年輕的不茍言笑的小姑娘,每次的回答只有簡單的“還好”,就沒有更多的交流。我慢慢地觀察和了解到,這個曾經讓我感到溫馨的老師面對著天真的孩子沒有一個笑臉,每次孩子哭了,她也不會給予更多的關注,任由孩子哭泣。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面對一天的老師,沒有一點點的童趣和天真,沒有一點點的微笑,那孩子的心中會是多么的沉悶。洋羊班上的小朋友也都不很友好。可能是欺生和排擠,加上老師的忽視,造成了洋羊對幼兒園的一種恐懼吧,小小的他也像有了心事,在家只要一聽到去幼兒園就哭。終于有一天,我去接他,看到一桌的孩子圍著老師坐在那里玩,而他獨自一人站在一邊哭泣,手里拎著他的物品,沒有人理會他。我當時就退了這家幼兒園,帶著洋羊回家了。
這次經歷,也是給我的一次教訓。也許是因為第一次缺乏經驗,找幼兒園的時候,我只顧看外部環境,而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洋羊未來的老師交談。老師是真正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的人。我一邊給洋羊一段時間的休整,一邊又開始了新的尋找。
那天我無意中注意到家附近的一片商業小區后面還有一所新開的幼兒園。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觸蒙臺梭利教育的理念,它和我心目中的兒童教育理念非常吻合:我希望孩子有一個自由的環境,充分發揮天性,老師和家長起到引導他們、輔助他們的作用,尤其要學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要尊重孩子,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讓孩子體會到愛心無所不在。
Miss Connie是我遇見的第一位用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的老師,她教一個過度性的班級,班里的孩子從18個月到3歲不等。真正的蒙式課程要從3歲開始,所以這里是讓從來沒有接受過蒙式教育的孩子熟悉這套教學流程的地方。我走進活動室時,孩子們一人一塊小墊子,坐在地上,安安靜靜地在忙手頭的工作,看見我進來很友好地和我打招呼。雖然有孩子的天真和好奇,但是這一刻他們工作得認真和平靜。Miss Connie給我介紹了按照蒙式理念布置的屋子,即根據孩子五種感官認知的方式把屋子分成幾個區域,有對現實生活的模擬學習,有強化感官的練習,有數學、科學、語言、地理、
音樂和藝術的學習。我饒有興趣地看著那些教學用具,那些不同于一般玩具的教具,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在看似游戲的過程中教給孩子有關形狀、大小、顏色、數字等概念。更讓我動心的還是老師和孩子的互動,Miss Connie和孩子們一起席地而坐,始終面帶笑容,耐心地回應孩子的需要,悉心指導他們,屋子里一直縈繞著輕柔的
音樂。
我還參觀了正式的蒙式活動室。大廳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可以自由走動,就像在家里一樣。幼兒園老師能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更像他們的朋友、母親。因為有過第一次選擇幼兒園的經歷,這樣一種融洽的氣氛讓我覺得很親切,我決定讓洋羊再試一次。我陪著他一起參加了Miss Connie安排的活動,坐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他的變化。洋羊開始非常膽怯、害羞,坐在小朋友中間,好奇地看著他們,卻不敢參與,但是明顯的他是被吸引了。等到小朋友一起站起來,每人一塊小絲巾,開始跟著音樂跳舞時,洋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忍不住也舞動起來。接下來每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小墊子開始工作,活動室變得安靜了。洋羊在一個黑人小孩面前坐下。那孩子比洋羊大,正在做動物卡片的配對。他看到洋羊,很自然地做起了小老師,教他該如何配對,很快他們就成了朋友。這也是蒙式園吸引我的另一個方面,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個活動室里,他們相互影響,相互關愛,大一點的孩子總是會特別照顧年幼的孩子。
回家的路上,我詢問洋羊的感受,小家伙很高興,說愿意來這所幼兒園。就這樣,洋羊又開始了新的幼兒園生涯,就在Miss Connie的班里。上學第一天,我按照Miss Connie的指示帶上了我們的全家福照片,放在活動室旁的架子上。洋羊想我們時就可以看看照片,還有一盆植物讓他照料,感覺就像在家一樣。偶爾洋羊也會哭,但是Miss Connie總會把他摟入懷中,安慰他,親熱的舉動很快讓洋羊對這位老師、這所幼兒園產生了信任和依戀。幼兒園有很多親子活動,母親節那天,我收到了洋羊親手為我制作的賀卡,一雙小手托著一顆心,那一刻我真感動。
洋羊前后所經歷的兩所幼兒園,正好代表了美國幼兒園的兩種趨勢,傳統的幼兒園和蒙臺梭利幼兒園。
【洋羊的幼兒園生涯】相關文章:
• 關于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 幼兒園開放性游戲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課堂游戲化研究
• 淺談幼兒園常規教育
• 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的父母需知
• 培養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
• 特色幼兒園教改路上一路高歌猛進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現途徑探析
• 幼兒教育幼兒識字能力培養
• 幼兒園滲透式社會領域教育策略
• 華德福幼兒園的游戲
• 幼兒園古詩教學技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