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是幼兒園
音樂教育中比較困難的研究課題。我們對這一課題的關注和研究是從1985 年開始的。由于主要是圍繞三個問題展開的,所以也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反映了我們十年來的思考軌跡,現略述如下:
一、研究的最初階段(1985~1987)
我們主要關注和力圖研究解決的問題是:改變教師不愿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和幼兒不愿欣賞的現象。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理學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給我們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論知識。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對認識對象的體驗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們知道,一些成人已經有了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樂的經驗,在上述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感知、欣賞音樂的能力,因此有可能進行僅僅只有聽覺參與的音樂欣賞活動。而幼兒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見的音樂操作活動來感知、欣賞音樂,特別是跟隨音樂做動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兒童感知、理解音樂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據此,我們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兒童和不同的音樂作品,努力優化組合各種音樂的(傾聽、歌唱、
舞蹈、奏樂)和非音樂的(文學、美術、游戲)活動經驗,以深化和豐富兒童對音樂的聽覺經驗。我們把這種教學思路稱之為“多通道參與模式”。“參與”是讓兒童盡可能多地在活動的過程中欣賞音樂;“多通道”即幫助兒童打開盡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僅僅使用聽覺,而是同時調動多種感官來豐富、強化所聽到的音樂內容。
“多通道參與模式”在部分幼兒園進行了推廣后,課題組又以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實際效果進行了驗證,結果是令人興奮的:教師、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的積極態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和幼兒感知、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
二、第二階段(1988~1990)
我們就“如何確立音樂欣賞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研討。如果說在這以前,我們對目標的關注還僅僅停留在音樂感發展諸方面的話,那么在這一階段,我們對音樂欣賞活動目標的思考已經涉及了智力(包括音樂與非音樂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樂情感與一般的社會性情感)、個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獨立性等)及社會性(包括守紀、責任感、交往合作意識及能力、公平競爭意識及能力……)等幼兒心理發展的全部領域。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吸收了教育學領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學中“整體的觀念”和“系統的觀念”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是一個整體,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兒童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也是一個整體。雖然在學術研究中,可以把審美經驗與非審美經驗、音樂經驗與美術、文學經驗等分開進行研究。但是,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這些經驗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因此,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絕不是人為地強加給各個學科教育的任務,而是教育向兒童提供的一切實踐活動能夠完成、而且應該完成的任務。其次,教育目標分類學及課程目標建構研究也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只有具體的目標才是教師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達成的和可能被檢驗證實的。
以上述理論為指南,我們對音樂欣賞教學目標的確立,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
1.樹立全面發展的目標觀。設置目標應從音樂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會性等諸方面來綜合考慮,以保證兒童發展的整體性。
2.目標必須圍繞活動的具體內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與之相匹配。
3.目標必須針對教育對象的現有狀況及發展需要提出,避免過高、過全、過低、過偏。
4.目標必須用可觀察的行為化的語言進行表達,教師應該隨時觀察、判斷兒童的實際行為是否與目標相接近,并及時正確地調控自己與兒童的行為,使活動朝既定目標的方向發展。
三、第三階段(1990~1993)
我們主要關注和力圖解決的是: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的情感教育問題。1990年,我們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情感表現的適度性”爭論的啟發,開始研究教師自身的情感素質及其對兒童參與活動的影響。有關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人生實踐活動,它充滿著人的豐富的情感。只有在師生之間建立起雙向的情感溝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動不僅具有傳遞知識、培養個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師生雙方共同獲得人生意義的積極體驗,促進精神享受、精神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功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證明:教師個人的情感素質是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關鍵。教師個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學生受之熏陶,為之感動,被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體驗到,吸收消化,成為學生個體知識、信念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個人的情感能力與技巧,也是區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師的最重要指標。
據此,對教師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學當作一項任務來認真完成,同時也把它當作一件樂事來細細品味、享受。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投入真情實感。也只有真情實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實感的回報。
2.從幼兒的情感發展目標來考慮問題。除了審美感受以外,教師還應關注和滿足幼兒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師和同伴的關注、認可、贊揚;喜歡嘗試各種新鮮的經驗;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華;害怕失敗、害怕遭拒絕和受冷落等。
3.改變“先生面孔”和“演員面孔”。許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由于害怕“鎮”不住幼兒,總是擺出一副嚴肅的或平淡冷靜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師,希望在教學中更顯魅力,習慣于像演員那樣拿腔拿調地講解和示范。而這些過“冷”或過“熱”的做法,都不利于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比較適當的做法是:經常看著孩子們的眼睛講話和示范;語言、體態、臉部表情和音樂、
舞蹈示范,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用表情、動作以及音樂或游戲中的規則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興奮與抑郁)。
【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探索】相關文章:
• 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