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是一個初始化的社會群體,學生則是其中的個體。有序的班級管理才能保證幼兒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效的班級管理為幼兒提供了學習適應社會行為的基礎,對幼兒發展成獨立個體起著重要作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家長、幼兒之間積極互動。
關鍵詞:班級管理;獨立個體;社會行為
班級是幼兒脫離家庭進入的第一個社會群體,在這個環境里,幼兒逐步發展成長為能控制情緒、懂得規則、有效行事的獨立個體。有效的班級管理在幫助幼兒發展成獨立個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成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幼兒發展成長的關鍵,這個的過程需要教師、家長、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配合。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適宜的社會行為是班級管理最重要的內容,也是班級開展工作的保證。那么,幼兒是怎樣習得適宜的社會行為的呢?首先,教師需對班級幼兒有符合年齡現實的期望。幼兒的需要是即時的、熱切的、個別化的。因此,教師需要對幼兒的日常需求做出及時的回應,用平和而堅定的態度進行班級管理。其次,教師應幫助幼兒理解并遵守班級常規。通常,小班年齡的幼兒需要教師為他們概括出簡明扼要的核心規則,如在班級里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學會輪流;注意安全。而中大班幼兒能嘗試引導自己制訂班級規則并遵守。教師在學年之初需定下班級規則,并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提醒幼兒要在班級管理的“常規”下行事。
一、師師互動,創造和諧氛圍
幼兒在園的健康成長需要工作人員的密切配合。我園為每個班級配備兩名教師和一位生活教師,工作中分工明確相互協作,共同為幼兒營造寬松、溫馨的氛圍。我園定期開設講座沙龍,就“如何接待新入園幼兒及家長”“如何養成良好的常規”等課題進行探討,分享工作心得,提升我園教師能力。每天教師在門口接待幼兒,引導幼兒開心進園,減輕幼兒與家人分離的焦慮,從而適應集體生活;各班級依據自身情況制定班級管理條例,力求工作細致到位,責任分工明確;教師以身作則為幼兒提供言行典范,與幼兒共同成長。
二、師生互動,建立基本原則
1.鼓勵幼兒積極行為,合理淡化消極行為
幼兒希望成人能發現并表揚自己“好”的行為。如果教師注意到幼兒積極的行為表現并加以肯定,那么幼兒會做出積極行為。教師需要耐心和時間等待幼兒良好行為的出現并鞏固成常規。有些幼兒會通過表現消極行為的方式來引起教師關注,如果幼兒一直以同樣的方式表現出消極行為,他可能是想讓教師給予懲罰,以帶給自己“榮譽的勛章”給那些有攻擊性的幼兒看。細心的教師應該學會忽視幼兒的某些消極行為,等待他們值得贊揚的適宜行為出現。下面是教師評價幼兒的比較好的例子:
我知道你有很多本領,力氣也很大,但你踢小伙伴會給小伙伴和自己帶來麻煩。我們來談談你該干點什么吧?
不能因為你不遵守規則就說你是個壞孩子,只能說你忘記了我們為什么要制訂規則。規則是讓大家有個和睦的班級,我來告訴你在積木區該怎樣和別人一起玩。
2.利用民主原則,共同制訂班級規則
陶行知先生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學生自動,而且要啟發學生能自覺,要客觀,要科學,不限于一種,要多種多樣,因材施教,要生活與教育聯系起來”,允許幼兒參與到班級管理能讓他們初步了解民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體現民主原則呢?
(1)允許幼兒自己做出選擇(不要建議他們選什么)。
(2)給幼兒參加小組、做出決定的自由。
(3)告訴幼兒與別人相處意味著什么。
(4)當幼兒表現出不合作的行為時,提醒他遵守班級常規。
(5)鼓勵幼兒討論怎樣保持教室環境干凈衛生。
(6)將班級任務分配到每個幼兒身上,每周、每月可以輪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培養幼兒的自律”。在共同制訂班級規則前,教師需要向幼兒解釋清楚為什么要有規則,幫助幼兒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建設和睦的班級。這是有效班級管理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幼兒學會管理自己。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因此在制訂班級常規時,教師應給幼兒參與制訂規則的機會,為制訂規則出一份力,也能讓幼兒牢記規則。規則制訂后要共同遵守,教師也不例外,若要改變班規也需要征求大家的同意。在實施規則時,要對所有幼兒一視同仁。教師還需要向幼兒解釋他們的不適宜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否則,規則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
3.采取有效策略,轉移幼兒注意力。
幼兒的好奇心強,更易被周圍發生的事情吸引。幼兒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表明,皮質抑制機能和第二信號系統還不夠發展,注意力難以集中是幼兒的典型特點,因此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吸引幼兒關注到正在開展的活動中。如向幼兒提問、與幼兒進行眼神交流,用非語言的提示重新獲得他的注意,讓幼兒坐到教師身邊來,然后繼續討論、講故事或進行其他活動等多種方式。
幼兒有時會受外因等影響出現喧嘩吵鬧等現象,可以通過游戲等方式引導幼兒的注意力,如選擇幼兒喜愛的手指游戲或者
兒歌,讓他們參與到游戲中。
三、創設環境互動,影響幼兒行為表現
1.創設整潔的、有趣的、能吸引幼兒的教室環境,以便讓幼兒表現出積極的行為
教室的環境設計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行為,如果教室混亂無序,幼兒也會自由散漫;如果教室溫馨整潔,能夠吸引幼兒學習,幼兒也會做出相應的回應。另外,安全性是教室安排的首要考慮因素,如果教室中有任何設施、材料、玩具不安全,應當馬上撤走。
2.利用直觀、可視化的符號,展示班級共同制訂的規則
如幼兒走路的圖片,以及其他被鼓勵和倡導的行為規范用直觀、可視化的符號展現出來。當消極行為出現時讓大家看一看張貼班級規則的海報,這是一種班級管理的技巧,因為保持安全有序的教室環境,讓大部分幼兒都能遵守班級規則的目的是讓幼兒的行為符合規范。 3.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
在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游戲不僅能給幼兒帶來樂趣,而且對其身體、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創設幼兒喜歡的活動區,給幼兒提供一個有利于幼兒活動與表現的良好環境與機會,通過合理安排各項活動,提供能刺激幼兒活動的材料,建立和諧、自由、輕松的氣氛。幼兒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動、學習與人交往,發展個性,培養自主、自律能力以及適宜的社會行為。下面是一些方便在區域活動時做出選擇的小貼士:
◆制作“區域活動板”,給幼兒做出選擇和改變選擇的機會,上面有與區域活動相應的符號,幼兒可以將他們的名簽插到里面。
◆控制每個區域的幼兒人數,大部分區域不能超過5名幼兒。當發現區域活動板上某個區域插牌已滿時,就說明該區域不能再進入游戲,幼兒可以離開選擇其他活動區。
◆告訴幼兒在游戲期間必須呆在選擇的區域中。
◆如果區域活動中幼兒出現不適宜的行為,請他們從區域中出來一會兒,向他們解釋為什么帶他們出來。給他們重新進入游戲的機會。如果還是表現不好,他們就要選擇別的區域了。
◆當幼兒經常反復選擇同一個區域,我們可以用四種策略來鼓勵幼兒選擇其他區域。
偶爾關閉受歡迎的活動區;定期到不受歡迎的活動區游戲(因為幼兒愿意到教師所在的地方去);告訴幼兒不太受歡迎的活動區的價值;在不太受歡迎的區域開展特別的活動。
四、家園互動,促進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是持續的過程,大量的、耐心的與幼兒家長的互動是有效班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家長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所以教師要想管理好本班幼兒,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但是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教養風格,有與幼兒園教師不同的價值觀,這種不同是強有力的,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努力,形成合作關系,了解并尊重每個家庭的文化和養育風格,更好地解讀幼兒在幼兒園背景下的行為,幫助幼兒改善在幼兒園的行為。教師和家長的談話能促進合作關系的積極形成。在溝通時,需要考慮到以下幾方面:第一印象很重要,應表現出你很尊重他們并把焦點放在幼兒身上;預先花時間建立于家長的合作關系是共同解決行為問題的第一步;如果需要更多時間與家長個別交流,可以安排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時間;傾聽和傾訴同樣重要;如果家長提出要求或者譴責,不要有戒心,先傾聽,再回應;對很多家長來說,他們不愿意公開討論幼兒的問題,更傾向于私底下批評幼兒。
其他活動形式的開展也能促進家園聯系,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幼兒的發展,使幼兒各方面得到了均衡發展。如家長會,向家長匯報班級各個方面的工作,介紹小班幼兒發展目標,讓家長了解教師的保教工作,從而做到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通過家訪、隨訪、家校路路通、班級網站、班級QQ群等形式與家長及時溝通,能使教師和家庭共同支持幼兒的發展;每月安排家長半日開放活動,讓家長走近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了解幼兒園的一日活動,近距離的觀察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充分利用電話、發通知等手段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和班級最新的活動情況,加強家園聯系。
此外,教師還可以提倡家長加入到班級管理中來。例如:組織家長育兒沙龍活動,以輕松、和諧的座談會形式,根據小班孩子“健康飲食”和“自理能力”兩個話題,讓家長們暢所欲言,交流心得與方法,有的家長通過討論也借鑒、吸取了成功家庭的教育經驗方法。及時的溝通、豐富的活動使得家長和教師的聯系緊密,家長加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意識,得到家長的認同與支持,班主任也能更快更好地開展班級活動。
綜上所說,教師必須把班級管理的各方面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班級管理問題,獲得有效的解決辦法。班級管理的過程事實上是教師、幼兒、家長之間積極互動,建立關系的過程,是日積月累、反復實踐的漫長過程。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傾聽、理解幼兒的感受與困境,并以尊重的態度進行回應;引導幼兒解決沖突,并向他們示范解決沖突的技巧。教師的積極態度是班級管理取得成效的關鍵要素。如果教師將幼兒的問題行為看作幼兒成長與發展的一個方面,那么教師引導幼兒表現出積極行為的努力也將會收到成效!
參考文獻:
[1]萬晶晶,周宗奎.國外兒童同伴關系研究進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唐淑,虞永平.幼兒園班級管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愛之真諦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體會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新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新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藝術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