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科學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發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產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為了讓孩子對科學活動更感興趣,我們從材料、幼兒、教師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 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
科學活動中,材料的提供必須具有引發幼兒思考的作用。每一種材料的投放,教師必須仔細斟酌,想想它們是否能激起幼兒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兒才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和積極思維的精神狀態。
1. 材料應體現適宜性
科學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非常重要,投放得好、投放得巧,不但能激發孩子的活動興趣和探索欲望,還能促進孩子的思考。以大班科學活動《小小雜技演員》為例,一開始,老師提供了圓形的紙盤讓孩子用吸管頂起來。因為,圓形可以讓孩子比較容易找到重心,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從而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真的能像雜技演員一樣把盤子頂起來,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在第二次操作時,老師又提供了正方形、梯形和勺子,這三種材料非常有講究。孩子探索后發現正方形神奇的點就在它的中心點,而梯形神奇的點卻不是在中心點、而勺子神奇的點更不是那么好找了,這就幫助幼兒感知到:物體上有個神奇的點,這個點的位置是不同的,只要耐心、細致地探索就會成功。這樣不但達到了活動的目標,也讓孩子在探索中體驗了尋找物體“神奇點”的樂趣,激發了探究的欲望。
2. 材料應體現層次性
科學教育重在讓幼兒通過操作、體驗發現探索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興趣。活動中教師提供適應幼兒發展水平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如在科學活動《小小雜技演員》中,幼兒用吸管來頂物體,第一次操作教師提供的是圓盤,第二次操作教師提供了正方形、梯形和勺子,我們不難發現兩次操作的材料從數量上來說是遞增的,從難度上來說也是遞進的。幼兒通過對難易層次不同的材料進行探索,發現了物體的重心位置是不同的,這讓每個孩子都獲得了成就感。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才能維持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二、 給予充分的講述空間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要讓孩子說話,引發孩子的語言表達,首先要抓住幼兒感興趣的東西,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科學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探索、操作有所發現后,變得非常地想說,敢說,樂意說。
1. 發現問題的機會
“我來探索,我來發現”表達了幼兒渴望學習、渴望發展的心聲,教師應積極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機會,多途徑地引發幼兒投入到活動中與材料積極互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如科學活動《落下來的秘密》中,有一個孩子發現同樣的白紙,打開來和折疊著掉下來的速度是不一樣的,于是他馬上提出了疑問。幼兒只有在探索后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進一步探索直至找到答案。
2. 表達交流的機會
科學活動是一個讓幼兒親歷探究的過程能使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科學素養得到一定的鍛煉。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通過實踐操作感知科學的樂趣,還要引導幼兒把科學實踐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促進幼兒智力的提升。當幼兒對一個問題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嘗試,會產生一種表達和交流的欲望,幼兒把探究過程和發現經過思維的梳理和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既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又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如在活動《落下來的秘密》中,一個孩子提出了白紙掉下來速度不同的問題,其他的孩子也紛紛表示了自己的觀點。有的說:打開的白紙落得慢,紙團落得快;有的說:把紙對折再對折速度也會變快的……由于幼兒有了與同伴的交流,就會有分享、有啟發,在肯定、質疑、討論中,幼兒的思維不斷明晰,逐步向正確的認知靠近。因此,教師在實施科學教育中要給幼兒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的表達與交流。
3. 釋疑解惑的機會
科學活動中,自主釋疑是孩子在探索發現問題后的最佳結果。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孩子能動手,就能促發思維能力。”讓幼兒學學、玩玩、做做、想想,從而在疑問中迸發思維的火花,在求釋中體現創造的萌芽。而孩子質疑、釋疑的過程,也是孩子發現問題、交流觀點、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在活動《小小雜技演員》中,第一次操作后有部分孩子操作不成功,為了得出正確的操作方法,教師請一名操作失敗的孩子演示給大家看,讓孩子自己尋找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有一個男孩子接到了這樣的任務后,走上臺前對那個操作失敗的孩子說:“你先試給我看一下好不好?”邊說邊蹲下了身體,從他的言語和動作中不難看出,他需要再一次地近距離觀察,尋找問題所在。當他看完那個孩子的操作后,馬上結合自己的操作經驗提出了失敗的幾個原因:一是吸管沒有豎直,二是手有晃動現象,這是造成操作失敗的直接原因。找到了原因,老師還引導孩子尋找解決的辦法,如何把吸管豎直、防止手晃動?這個孩子馬上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他:蹲下來,把吸管和手腕放在桌子上,就能解決以上問題。
由此可見,幼兒通過親身的嘗試、同伴的分析、教師的引領,他們在科學活動中就會了解得更多,經驗積累得更豐富。
三、 進行有效的教師應答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應答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靈活的過程。老師應改變原來的教學觀念,從直接回答幼兒的提問,轉向在正確解讀幼兒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創造相應的教學環境,讓幼兒自己探究,找到問題的答案。實踐中,我們經常采用以下幾種策略:
1. 反問式應答
當孩子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巧妙地采用反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解釋,讓孩子成為問題的主人。如一個孩子第一次把梯形頂起來,并把重心點畫了下來,第二次操作時頂在畫好的點上,可是失敗了。他問老師:“剛才我明明頂在這里成功了,可這次怎么不行?”教師說:“對呀,這是為什么呀?”教師邊問邊看著周圍的孩子,把孩子向自己提的問題又拋還給了他們,于是孩子們又猜測開了。有的說:“你的點畫錯了。”有的說:“你頂的位置不對。”老師挑起孩子的爭議,目的是讓孩子擺出自己的觀點,敢于挑戰,敢于表現自己。在討論中,孩子們撞出了思維的火花。
2. 提升式應答
在科學活動中,對于孩子的回答老師不要簡單重復,而應巧妙提升。如老師問幼兒:“這個點在正方形的哪里?”幼兒回答說“在中間”,教師應答“哦,是在正中間,也就是在中心點上。”這樣總結提升式的應答給了幼兒更為正確的概念,能啟發孩子再思考,培養了孩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意識,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發展,感情飛躍,并積累更多的經驗。
3. 鼓勵式應答
活動中,老師對孩子回答的問題不應千篇一律地“嗯,好的,噢”或不答,而是要注意應答語的廣度,給孩子一種激勵感,使活動呈現動感。如“你是這么認為的,你的想法與別人不一樣,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的想法不錯”。在富有個性的應答中,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對他問答的特有的鼓勵和特別的肯定。除此之外,還可采用孩子應答孩子的方式,把一定量的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有一個評判他人觀點的過程,學習贊同和批判。如老師問:“他的想法怎么樣?”孩子答:“好。”老師又問:“他的說法你同意嗎?”孩子答:“同意(或不同意)。”老師再問:“為什么呢?”這樣幼兒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探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獲得成功的體驗也就越來越強。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只有處處留心,時時留意,積極營造科學教育環境氛圍,把握幼兒探索的動向,靈活運用支持策略,建立起良好的支持型師幼關系,才能提升幼兒科學活動的有效性!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的積極探索,幼兒園科學教育一定能發展得更好、更快!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幼兒園科學活動初探】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后勤膳食管理的科學化
• 怎樣對幼兒園進行科學的管理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初探
• 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生活化
•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有效策略
• 幼兒園如何開展科學教育
• 淺議如何對幼兒園進行科學管理
• 幼兒園科學游戲設計策略
• 植根生活 整合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
• 用科學的管理打造高品質幼兒園
• 幼兒園科學特色建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