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傳統教學觀念對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歷來,教師與幼兒之間都是傳遞與接受的關系,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師生之間不再是單純的傳與受的關系了。教師成了幼兒的學習伙伴,教師的角色也從傳授者轉向了設計者、促進者、支持者、管理者,以及反思與研究者。更為重要的是,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教。
關鍵詞: 幼兒園 教學行為 有效性 教學內容 反思 學習
一、關于有效教學的解讀。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相對于其它教育階段擁有更豐富的形式,簡單地說“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即課程”,但是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即“課堂教學”,它是教師計劃、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活動,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發、促進和引導幼兒順利開展學習和達成有效學習結果的過程。因此,“有效”、“高效”也是廣大幼兒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尤其近幾年來,有效教學更是備受重視,教師們都在努力追求有效教學。
二、目前有效教學存在的問題。
“尋找解決教學問題的大策略”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明顯趨勢,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有效教學。但是,目前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一些課堂教學的狀況令人擔憂:
(一)只注重教學形式。一節活動的教學形式固然重要,但要看活動的重點和教學形式是否吻合,是否是有效的為此活動進行服務而不是只重視花哨的形式.如:還記得在中班時“認識天氣符號”科學活動中,我安排了幼兒“散步”,即聽
音樂感受(說出)不同的天氣狀態。由于幼兒缺乏對
音樂的感知,一時難以快速地在頭腦中形成與不同天氣狀態相匹配的音樂形象,同時音樂與不同天氣狀態能否匹配,全憑個體的感覺,沒有一個可借鑒的標準,更何況幼兒又沒這方面的經驗。因此,多數幼兒分辨不出,最后只好由老師告訴其答案。
(二)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大自然的花花草草,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所在.可是孩子們真正內心深處的興趣所在還需要老師的用心挖掘而不是僅僅局限在表面的一層.幼兒各方面能得到有效的發展,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所在必不可少.如:大班數學認識“時鐘”,老師出示用包裝紙包著的時鐘:“今天,老師要送給大家一個禮物,請你們猜一猜是什么?”幼兒絞盡腦汁拼命地猜想:圖書、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線寶寶……可是,當老師打開禮物揭開謎底時,孩子們都發出“唉”的長嘆,剛才津津樂道的孩子一下全沒精打采了。像這樣的“猜一猜”游戲,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師的意圖好像在引發幼兒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活動做鋪墊,但是,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會隨著“神秘”東西的出現而很快消失。像這樣毫無頭緒、不著邊際的無需動腦的猜測,不能達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目的,只會隱性地浪費時間。
(三)只關注幼兒動手參與。 3-6周歲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是此階段較為重要的一部分,讓幼兒能夠有目的的達到某種階段,平時有目的的引導是教師較為重要的一個手段,如何幼兒不能在老師有目的的引導下進行活動,那活動的效果應該教低.如:大班美工活動“用各種材料裝飾面具”,教師先為幼兒提供紙袋人手一個,各種廢舊材料若干(如樹葉、毛線、舊圖書紙、蠟光紙、皺紙等),然后教師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紹了制作的材料,簡單交代操作要求,最后要求幼兒用桌子上的材料制出“做得不一樣”的面具。可能是教師想讓幼兒自己做主,以體現孩子的主體性,所以對如材料的多樣性、材料搭配的和諧美、面具獨特構圖等的要求,一概沒提。從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看,每個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個面具,其差別就是動作快的裝飾的材料用得多一些,慢的用得少一些。然而,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幼兒都是隨意拿起什么貼什么,或看看教師的,或看看同伴的,極少邊思考邊操作。活動中,每個幼兒都動手做了,但像這樣只動手、不積極動腦的參與,對大班幼兒能力的發展是無助的。
三、幼兒園有效教學的實施途徑。
在當前的幼兒園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內容、目標、準備、思路和方法等。首先適宜的內容是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其次,目標是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再其次,保持清晰的思路,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課堂實施的有效是關鍵。最后,教師有效的反思是教學有效性的保障。當然,還有很多相關的因素,如場地的安排、教學材料的選擇、幼兒操作材料的選擇、教學細節的處理等等。
(一)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是有效教學的前提。適宜就是我們要選擇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地區、本班的實際發展水平的教學內容。我們選擇的內容要符合幼兒現有生活經驗,能引發其興趣,激發幼兒學習動機,對幼兒長遠發展有益的教學內容。例如,中班孩子第一學期新年好的主體活動里,為了豐富幼兒對各國過新年習俗的了解,我選取了經典的圣誕歌曲《鈴兒響叮當》對幼兒進行教唱,節奏非常的歡快輕松,歌唱的是下雪天,孩子坐在雪橇上滑雪的快樂情景。由于孩子缺乏滑雪、坐雪橇的經驗,因此,就出現了教師唱獨角戲的情況。這就是偏離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強化目標意識恰當的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我們的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因為如果目標本身不合理,與幼兒的發展是沖突的,那么活動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我們制定的目標應該包含三層意思:
1.目標必須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切忌定位過高或過低。 2.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可操作的,可測的,可評價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音樂活動目標為:(1)理解歌曲內容,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2)根據歌詞內容大膽創編動作表演歌曲。這些目標都存在過空過大、不夠具體明確的問題,對老師來說缺乏操作性。
3.要有整合的思想,關注教育的多重價值,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能力等。總之,在制定目標時,教師要認真把握“度”,應當遵守“跳一跳、摘得著”的原則。
(三)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1.關注幼兒,注意有效的師幼互動。在一次中班美術欣賞課上,我用電腦
課件導入.幼兒看著電腦上的各種各樣漂亮的花,發出了“哇,好漂亮啊”的聲音;接著,我給每位幼兒發了一束花,讓他們猜猜花的名字.其中有一位幼兒手里拿著像星星一樣的小花,旁邊的幼兒說“這是雪花”,我說“你真有想象力,但是這不是雪花,只是長的像雪花,它叫滿天星”。這位幼兒很高興在觀察了各種各樣的花以后,接下來我又問了一個問題:“花這么漂亮,怎樣做才能使漂亮的花保存下來呢?”幼兒暢所欲言,有的說把它畫下來,有的說給花拍照片。安安說我們還可以把花做成標本保存起來。有位幼兒馬上提出疑問:“老師,標本是什么啊?”我回答說“你提的問題真好,說明你在認真聽別人回答問題,不過,我們還有有趣的活動,等活動結束你們再去問安安好嗎?”孩子們安心地進入下個環節。活動結束后,他們圍繞在安安身邊討論著關于標本的話題。后來征得我的同意,他們拿來了很多關于怎樣制作標本的圖文資料以及花卉小昆蟲的實物標本,投放于科學區,接著,孩子們收集制作了樹葉、花的標本裝扮教室。這不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還在此基礎上生成了有關標本的探索活動,幼兒不僅欣賞到了美,還創造了美、保存了美。
2.注意“動靜結合”,讓幼兒盡量動起來幼兒注意力時間短、愛動,如果教師講述時間太長,必然會導致幼兒注意力分散的現象。所以,要盡量設計讓幼兒操作或游戲的環節,讓幼兒在親身體會中感知和發展,教條式的教學很難保持幼兒的注意力,又談何教學的有效性。
3.加強教師語言的感染力在活動中,幼兒是主體,而引導者卻是教師,因此,教師的語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吸引幼兒注意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怎樣說話,怎樣用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去感染幼兒也顯得十分重要。當然,在教學中還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就有待于我們做幼兒教師的去努力嘗試和思索了。但有一點卻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幼兒的注意力是和教學的有效性成完全正比的關系的。
(四)進行有效地教學反思。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同時寄寓著教師職業的人生價值。反思不是簡單的停留在表面現象的描述上,應該是更深層次的,要為提升自己的教學行為服務。我認為在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時,首先尋找自己的閃光點,然后再反思“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形式?”,促使自己成為一名學習型、積累型的教師。把節節教學活動的反思比喻成珍珠的話,經過日積月累,你將會得到一串串美麗的項鏈。
有效教學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追求,有效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做有思想的教師。泰戈爾說“最遠的距離是到達你自己”,就是說改變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這個不斷發展的時代,需要我們不斷地改變自己,每天能多學習一點,多反思一點,多提升一點,多改變一點,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楊兵.“有效教學”形態的演變及其方式變革. 陜西教育(教學版)
[2] 何光輝.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新課程(綜合版)
【幼兒園的有效教學】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的有效教學策略
• 追求幼兒園的有效教學
• 幼兒園的有效教學與素質教育
• 淺析幼兒園的有效教學
• 淺析幼兒園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