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探析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很好聽的BBS用戶名字
【摘要】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學前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科學化的呼聲再度高漲,幼兒園區域活動以其對于幼兒獨有的教育和發展價值日益受到業界重視。要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必須找準其現有問題的癥結所在。為此,教師應當提高認識,創設與幼兒發展相適應的活動環境,豐富活動區的材料,明確自身定位,加強指導的有效性,使活動區真正成為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樂園。
【關鍵詞】區域活動;角色定位;有效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12-0006-03
【作者簡介】楊文(1970- ),男,湖南新寧人,長沙師范學院編輯,教育學碩士。
一、區域活動的內涵
區域活動(area activities)的概念是20世紀70 年代在美國提出的,我國多稱之為“區角活動”。區域活動是指在幼兒園教育條件下,教師根據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的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不同的主題活動區,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材料和與環境互動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或小組化的自主學習的教育活動。其中,多種主題活動區的設置意味著幼兒選擇的可能性,意味著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決定做什么和怎么做,而興趣、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獨特的幼兒教育形式,以尊重幼兒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性發展為目的,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通過自由選擇、自主展開、溝通交流的一種主動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得到滿足,個性與天性得到表露,創造性與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幼兒園區域活動是游戲化的小組活動,是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也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幼教改革的一個方向、幼兒個性化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方式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將區域活動視為分組教學的一種形式,第二種是把區域活動視為集體教學的延伸,第三種是將區域活動視為在集體活動之外為幼兒創設的一種自由活動的形式。
二、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區域活動的認識不夠,區域設置形式化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對區域活動未能形成正確的認識,通常把區域活動作為集體教學的一種補充形式,認為區域活動可有可無。有的教師根本沒有開展區域活動,還有的教師即使開展了也僅僅把它當成是集體教學活動來進行,沒有意識到區域活動與其他活動的不同要求與獨特價值。雖然越來越多的教師日益認識到區域活動對于幼兒發展的價值,并想方設法、獨具匠心地為幼兒開辟活動場所,可往往因為認識不到位而使活動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師甚至走向另一個極端,僅結合教室的結構來設置區域活動區,較少考慮區域設置是否適合幼兒的意愿和興趣,這些活動區位置固定、形式花哨、內容片面、彼此孤立,還有些區角固定在某一側面,使得區域的創設僅僅成了一種裝飾或點綴,難以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區域活動,經常出現沒有幼兒去區域玩的現象。
(二)區域活動材料缺乏,材料投放不當
由于某些客觀因素,教師經常為幼兒提供一些簡單的、成品的活動材料,較少利用自然物品或廢舊物品,使用的活動材料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由于提供的活動材料單一,不能滿足幼兒多種活動的需要,阻礙了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有些材料在區域中一放就是一兩個月,甚至一學期,缺少變化,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還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無難易差異、無程序性,每個階段要達到的目標不明確,教育層次性不明顯,難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此外,教師投放的成品材料過多,忽視了幼兒創造性的發展。
(三)教師角色定位不準,指導方式欠妥
在區域活動中,有些教師充當“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維持者,矛盾的調節者”的角色,東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觀察和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指導的隨意性大。還有些教師觀察不夠仔細,只是看著幼兒擺弄物品,不知道幼兒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也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經驗和水平。有的教師雖然明確自己在活動中的定位是觀察者、合作者和指導者,但是在面對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區域活動時就難以把握,這使得教師對區域活動的指導流于形式。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教師在指導區域活動時存在兩種極端的情況:完全放任或過度干預。完全放任的教師在介紹了一般的觀察或操作規則后,就讓幼兒自己觀察、操作,雖然重視了幼兒的自主性,但卻忽視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已有水平,容易導致幼兒在活動中的無目的性和無效性。過度干預的教師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活動的結果上,在活動的過程中會直接告訴幼兒該怎么做或直接幫孩子做,讓活動朝著教師預期的結果方向發展,完全不給幼兒自己思考的時間,忽視幼兒的興趣。
三、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認識,樹立科學的區域活動觀
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區域活動的意義是在于為幼兒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在設置活動區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幼兒一起商量,讓幼兒參與到區域環境的創設和區域活動的布置中,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依據幼兒的發展水平、需要及興趣來設計活動區。讓幼兒成為區域活動的主人,這樣才能讓孩子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區域活動中去,由此創設出來的活動區才有能吸引幼兒參與,讓幼兒享受到在活動中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內在的探究需求與學習動機。在組織區域活動過程中,應激發每個幼兒活動的意愿,讓他們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應視幼兒為活動的主體,激發幼兒的探索和學習能力。區域活動不僅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更是能滿足幼兒的個性化發展的教育,而且有助于促進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的全面發展。 (二)圍繞目標,創設區域活動區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知識構建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區域活動創設的目的在于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便于操作、大膽探索的環境,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幼兒園各年齡班幼兒的活動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活動區域的同一種活動內容在各年齡班的活動目標應是有差異的。如,在科學發現區投放的“磁鐵”,中班的目標是能發現磁鐵和了解磁鐵能吸住鐵的特征,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大班的目標是能利用磁鐵與一些輔助材料制作簡單的玩具,培養幼兒的制作能力。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目標創設區域活動區,既滿足了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探索愿望,同時也充分發揮了活動材料的教育功能。
(三)根據年齡,合理設置活動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應“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注意根據幼兒個體差異,研究有效的活動形式和方法,不要強求一律”。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對活動區的選擇、活動中專注度和持續狀況、活動中的交往與合作意識以及活動中的自控和規則意識等方面的表現,審視區域活動的功能,挖掘區域活動的價值。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又剛剛離開家庭開始集體生活,活動區的創設應主要體現家的感覺,活動區應空間開放,玩具材料種類少、數量多,且安全耐用、仿真性強,活動的時間短而活動的次數多。對于中、大班幼兒而言,他們的活動常規概念已基本形成,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應主要放在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上,比如,操作、建構的花樣,角色游戲的分工與配合等。
(四)豐富材料,設置有層次感的活動區
活動材料是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材料投放得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從區域活動的需要和幼兒發展水平及興趣出發,為各區域配置必要的成品材料,以滿足幼兒基本的活動需要。其次,教師應充分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收集廢舊物品及半成品和復合材料,共同制作活動需要的、豐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再次,教師還應在活動中鼓勵幼兒以物代物進行游戲,拓展游戲情節,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幼兒的已有經驗在游戲過程中得到擴展和提高。不同年齡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同一年齡段的幼兒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因此,教師提供材料時,既要考慮到“吃不了”的幼兒,還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在指導策略上,對較內向、能力較弱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而對較自信、能力強的孩子則告訴他“我相信你自己會想出辦法來的”,從而調動不同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區域活動的應有價值。
(五)明確定位,加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作為觀察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作為觀察者,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情緒行為,不隨意干擾和評價;作為引導者,教師發現幼兒在獨立活動產生困難時,應及時給予適當的啟發和幫助,而不是發號施令或包辦代替;作為合作者,教師要將自己視為與幼兒平等的學習者,適時巧妙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首先,教師要學會等待,適時介入。在活動中教師要自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困難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允許幼兒出錯,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教師要充分重視游戲在幼兒探索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急于求成,要學會觀察與等待,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言談舉止,給幼兒自由選擇與決定的權利,使活動成為幼兒真正的游戲。其次,教師要恰當引導,適時促進。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探索過程有時處于低水平的重復階段,這時教師可與幼兒共同探索,在保持幼兒獨立自主性的前提下適時促進活動向前發展。適時促進不是直接的指導,更多的應該是啟發,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思考。最后,教師要分層指導,做好記錄。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年齡班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運用不同的指導方式,加強指導語的藝術性,不斷提升活動效果。此外,教師應對活動過程中幼兒各方面的表現以及自己的指導思想和方式方法做好記錄,并進行分析與反思,據此不斷改進和提高指導的水平和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會敏,侯莉敏.幼兒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J].基礎教育研究,2006,(2).
[2] 左文玲.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4,(5).
[3] 李生蘭.活動區教育的對策及現狀[J].學前教育研究,1996,(2).
[4] 秦元東.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教師觀察策略[J].幼兒教學研究,2010,(3).
[5] 何瓊.活動區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幼教園地,2005,(3).
(責任編輯 羅嘉君)
【幼兒園區域活動探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區域活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