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明確指出“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與成功。”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隨便什么事,你要小孩子怎么做,做什么樣的人,學什么樣的事,求什么樣的知識,研究什么樣的問題,你要有一個法寶,什么法寶呢?就是鼓勵”。“積極的誘導勝于消極的命令。”這也是他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們在幼兒園里進行賞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足以要求我們開展賞識教育是勢在必行的,它是推動素質教育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
一、樹立賞識教育的目標
把賞識教育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讓幼兒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1.賞識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
幼兒的心靈是美好、純真、潔白的。愛是孩子們的心理需求,他們渴望在愛的溫暖中成長、被人賞識、被人重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時刻把幼兒放在心上,處處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在平凡的小事上處處滲透著賞識教育。
2.賞識教育能增強幼兒的創造力
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源于興趣的培養。”幼兒時期是培養創造才能的最佳時期,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設想,賞識教育正是引導幼兒實施自己創造興趣的最佳方法,在賞識中增強了幼兒的創造興趣,為幼兒學習中創造性的培養提供了有利幫助。
3.賞識教育有利于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呢?正確地運用賞識教育是培養幼兒自信心與求知欲的有效途徑。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渴望賞識與關注”是每一個幼兒的心理需求。幼兒只有得到賞識,才能擁有自信,擁有了自信,才有利于激發幼兒潛在能量的發揮。
二、怎樣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正確運用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不是單一的教學手段,應合理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去,從賞識教育中得到學習的快樂,得到互相的欣賞。
1.賞識孩子首先要了解每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著性格、愛好、習慣、智力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帶班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去全面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水平發展狀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記得班上有個孩子叫王佳,她的性格有些靦腆,每天到幼兒園都不會主動和老師問好,總是我對她問好,她就笑笑,我便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誘導:“王佳笑起來好漂亮啊!你的聲音一定更好聽,來和老師問聲好。”在我的鼓勵下她終于開口說話了,現在的她變得活潑開朗多了,家長見了甭提多高興了。
2.賞識要因人而賞,獎懲并用,恰到好處
教育除了賞識之外,還需要適當的懲戒。當然這里的懲戒不包括體罰。體罰是對學生給予身體上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的懲罰,并造成學生身心健康損害的侵權行為,它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即“體”罰與“心”罰。而懲戒在目的、手段、方式和產生后果上都與體罰有本質區別,其中最關鍵的在于,體罰損害了受罰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日常對幼兒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把賞識和批評割裂開來,孤立地偏重某一方面,應該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什么時候用賞識好,什么時候用批評好。如:孩子吃飯挑食時,難道你能說“很好,你真棒!”嗎?當我看到孩子挑食時,就會微笑地對他們說:“瘦肉很好吃,但我們不能光吃肉不吃飯,也不吃菜,這樣吃下去我們就不能長得高高的、漂漂亮亮的啦!”孩子聽了,果然奏效,后來的幾餐,孩子不再那樣做了,甚至連肥肉、青菜都吃了。古人尚能“聞過則喜”,今天的孩子也應該能夠接受善意的批評,批評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更壞,而是正確引導孩子在自己犯錯誤時都應有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的心理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人人都要具備。在對幼兒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學會把賞識和批評結合起來,讓賞識與批評互存、互融、互促,才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對我們的教育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總而言之,我希望每位幼兒在賞識教育中輕松、自由、愉快地生活,充分展示自我,激發內在的潛能,更加活潑、開朗,更加健康、快樂!愿我們能真正走進幼兒的心靈,成為孩子的朋友!真正做到賞中有識,識中有賞,賞識交融。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育紅幼兒園)
【幼兒園賞識教育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賞識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