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家人精心庇護下的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人,離開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幼兒園,第一次踏上“小社會”,產生害怕、膽怯、焦慮不安的心理很正常。我們該如何有效地縮短幼兒的“分離焦慮期”呢?
一、我上幼兒園
幼兒園對于孩子來說陌生而又神秘,他們既不希望與家人分開,又憧憬著在幼兒園玩耍,他們的內心矛盾而糾結,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迎合幼兒的興致,并無限放大。我們可以帶領著孩子去參觀幼兒園,向他們介紹幼兒園的花花草草,一樹一木,鼓勵他們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在此時,也許剛剛還是淚眼蒙?的他就已經破涕而笑,一言不發的他已開始和同伴講述自己的新發現了。還可以帶著他們玩玩滑梯、蕩秋千等玩具,這些可都是他們的最愛。在盡情玩耍時,他們臉上一定會洋溢著快樂。在一系列的參觀后,幼兒會對幼兒園感到新奇,這種新奇感促使孩子繼續上幼兒園,想更深入地了解, 想玩得更加痛快。時間一長,孩子們會在潛意識中認為這是我的幼兒園,我要上幼兒園。
二、我愛做游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正在哭泣的孩子,只要你在和孩子一起玩,他也會被吸引,會不由自主地參與進來。
餐前,我們玩起了 “手指變變變”,在幼兒的想象中,我的手指一會兒變成飛舞的蝴蝶,一會兒又變成呱呱叫的小青蛙,想什么變什么,他們看著像變魔術一樣的老師,早就忘記了哭泣,都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手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臉上盡是笑容。事實上,每當我帶他們玩“吹泡泡、高人矮人、網小魚、鉆山洞……”時,就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哭聲,聽到的只是孩子歡快的笑聲,看到的是孩子們嬉戲追逐的身影。此時,在孩子們的心目中,老師已經成了一位魅力無窮的伙伴,他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歡呢?
三、我愛我的家
“家”是孩子展開人生的第一個場所, “家”也是安全、溫暖與愛的代名詞。待幼兒相對平靜后,我們選擇這個孩子最熟悉、最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主題“家”,帶領孩子更進一步認識家。組織孩子唱唱膾炙人口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回味媽媽的美好;讓幼兒帶來“全家福”,說說照片上有誰,他們的工作是什么,他們在家里會做些什么,感受家人對自己的關懷;閱讀
繪本《我爸爸》和《我媽媽》,感受故事中飄溢出來的真摯而濃厚的情感,增進親情;讓幼兒和家人一起拍下“家”的照片,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家,并鼓勵幼兒發出邀請;在朗誦
兒歌中使幼兒認識到幼兒園就是我們共同的家,產生愛上幼兒園的情感。
四、我有好朋友
現在的孩子在上幼兒園前,家長們可能出于安全的考慮,孩子很多時候都在家中,獨自一人擺弄各種各樣的玩具,唯獨缺少同伴,這就剝奪了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唯我獨尊,孤僻任性在這些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幼兒園仿佛給了他們另一個天地,這里有很多和他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有了眾多的玩伴,他們急于交往,但又不會交往,矛盾時有發生。當矛盾發生時,他們有的手足無措,有的大打出手,不知如何緩解。
孩子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教育內容,我們組織幼兒說說自己的朋友,以及自己和朋友間的溫情故事,回味擁有朋友的快樂,當幼兒真情講述時,教室里靜悄悄的,到處流淌著愛的溫暖;欣賞童話故事《微笑》,知道朋友間就應互相幫助的道理,體驗幫助他人,獲得朋友的快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介紹自己交到朋友的小竅門,坦誠而自信;玩玩《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游戲,在唱唱、玩玩中學習和同伴交朋友,正確認識自己與朋友交往中的言行。
五、我會了
小班幼兒雖然年齡小,但可塑性強,是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關鍵期。新生入園,情緒穩定之后,很多孩子還是習慣性等待,不愿意自己動手,即使做了,速度也很慢。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可進行談話活動“我是好寶寶”,在寬松的氛圍中,讓幼兒夸夸自己的小手能干些什么,給孩子們“吹牛”的機會;學習歌謠《我要自己走》,替換歌詞,懂得要自己走,不要大人抱。通過參觀大班哥哥姐姐的學習、生活活動,感受他們的能干,讓孩子們知道只要自己想學、愿學,也會這么能干。
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對孩子來說,最高興的事莫過于游戲了,我們將方法的習得以游戲的形式進行,這樣,即使反復地練習,孩子們也不覺得枯燥。或利用一些簡短的
兒歌,不但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且還能幫助他們掌握動作要領。或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幫助幼兒理解事物,提起他們的興致。或拍攝幼兒的自我服務行為,然后把它回放到電視中。或通過集體活動來培養,或做個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 因人施教,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開發區幼兒園)
【我愛上幼兒園】相關文章:
• 妍妍舞蹈——我愛上幼兒園
• 幼兒觀察記錄《我愛上幼兒園了》